扩散渗析—电解法联用处理高砷污酸的技术研究及工艺安全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高砷污酸的性质及来源 | 第9页 |
1.1.2 高砷污酸的危害性 | 第9页 |
1.1.3 我国高砷污酸的现状 | 第9-10页 |
1.2 高砷污酸处置方法研究现状及存在缺陷 | 第10-16页 |
1.2.1 石灰中和沉淀法 | 第10-11页 |
1.2.2 硫化法 | 第11-12页 |
1.2.3 石灰-铁盐法 | 第12页 |
1.2.4 离子交换的膜分离法 | 第12-13页 |
1.2.5 电絮凝方法 | 第13-14页 |
1.2.6 生物法 | 第14页 |
1.2.7 典型联合处理工艺介绍 | 第14-15页 |
1.2.8 典型联用工艺存在缺陷 | 第15-16页 |
1.3 扩散渗析回收酸工艺简介 | 第16-17页 |
1.3.1 扩散渗析回收酸的原理介绍 | 第16页 |
1.3.2 扩散渗析回收酸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电解去除污染物的工艺简介 | 第17-19页 |
1.4.1 电解去除污染物工艺的原理介绍 | 第17-18页 |
1.4.2 电解去除污染物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9-21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装置及方法 | 第21-25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1-22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22-23页 |
2.2.1 静态扩散渗析实验装置 | 第22页 |
2.2.2 电解除砷实验装置 | 第22-23页 |
2.3 表征指标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3.1 砷含量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2.3.2 铁含量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3.3 酸含量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扩散渗析回收高砷污酸中硫酸的实验研究 | 第25-32页 |
3.1 实验方案及操作方法 | 第25页 |
3.1.1 实验方案 | 第25页 |
3.1.2 实验操作方法 | 第25页 |
3.2 实验数据计算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3.3.1 硫酸浓度对砷(Ⅲ)扩散渗析的影响 | 第26页 |
3.3.2 砷(Ⅲ)浓度对砷(Ⅲ)扩散渗析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3 砷(Ⅲ)的渗析系数估算公式建立 | 第27-28页 |
3.3.4 砷(Ⅲ)存在对硫酸扩散渗析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5 砷(Ⅲ)浓度对硫酸通量的影响 | 第29页 |
3.3.6 硫酸的渗析系数估算公式建立 | 第29-31页 |
3.3.7 扩散渗析回收高砷污酸中硫酸可行性讨论 | 第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电解除砷的实验研究 | 第32-45页 |
4.1 实验方案 | 第32-33页 |
4.1.1 实验组数 | 第32页 |
4.1.2 电解除砷实验操作步骤 | 第32-33页 |
4.2 实验数据计算分析方法 | 第33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44页 |
4.3.1 电流密度对电解除砷的影响 | 第33-36页 |
4.3.2 电极材料对砷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6-39页 |
4.3.3 砷浓度对砷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9-41页 |
4.3.4 铁离子存在性对砷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5 电解槽结构对砷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2-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电解除砷机理探讨 | 第45-49页 |
5.1 电解渣分析(SEM、EDS、XRD) | 第45-47页 |
5.2 铁存在影响分析(SEM、XRD) | 第47-48页 |
5.3 电解除砷的可能性机理 | 第48-49页 |
第六章 实际工业应用安全及风险评价 | 第49-51页 |
6.1 工艺运行的危险源及危险因素评估 | 第49页 |
6.2 工艺操作过程安全评价 | 第49-50页 |
6.3 工艺过程安全决策与控制 | 第5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1-53页 |
7.1 结论 | 第51-52页 |
7.2 展望 | 第52页 |
7.3 创新点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