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意象论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天事必象与中国哲学的思维传统(绪言) | 第9-61页 |
第一节 观象授时与中国哲学时空观念的意象化 | 第10-28页 |
一、先于时间的空间认知 | 第11-18页 |
二、源于天文的人文超越 | 第18-28页 |
第二节 绝地天通与中国哲学历史经验的意象化 | 第28-44页 |
一、商周易代与中国哲学对诗性智慧的延续 | 第29-39页 |
二、诸子时代与中国哲学对诗性智慧的转化 | 第39-44页 |
第三节 得意忘象与中国哲学转译表达的意象化 | 第44-61页 |
一、诗性智慧与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 | 第44-47页 |
二、诗性智慧与依类象形的表达方式 | 第47-61页 |
第二章 以象谋篇与庄子哲学的意象结构 | 第61-101页 |
第一节 物象是最小的意象结构单位 | 第61-75页 |
第二节 语象是庄子创造的哲学符号 | 第75-87页 |
第三节 事象是意象塑形的诗性置换 | 第87-101页 |
第三章 物象:庄子哲学意象的文化生成 | 第101-143页 |
第一节 “物象”是人文对自然的指认 | 第101-114页 |
第二节 “物象”的抽象意义和原始命名 | 第114-134页 |
第三节 天地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 | 第134-143页 |
第四章 语象:庄子哲学的语言突破 | 第143-188页 |
第一节 庄子“三言”正义 | 第143-150页 |
一、“寓言”正义 | 第144-146页 |
二、“重言”正义 | 第146-148页 |
三、“巵言”正义 | 第148-150页 |
第二节 寓言以为象 | 第150-163页 |
一、成熟语言形态是庄子寓言的基础 | 第150-152页 |
二、塑造形象说理是庄子寓言的论式 | 第152-161页 |
三、倾心艺术创造是庄子寓言的特征 | 第161-163页 |
第三节 重言以为象 | 第163-175页 |
一、史书记言的文化传统 | 第164-167页 |
二、卿士立言的时代风气 | 第167-170页 |
三、庄子代言的艺术创造 | 第170-175页 |
第四节 卮言以为象 | 第175-188页 |
一、“卮言”的词语本义为饮酒之言 | 第176-180页 |
二、“卮言”的文化引申义为得意忘言 | 第180-184页 |
三、“卮言”的艺术象征义为大美不言 | 第184-188页 |
第五章 事象:庄子哲学的诗性特征 | 第188-234页 |
第一节 叙事成象与叙事传统的形成 | 第188-202页 |
第二节 叙事成象对史传传统的突破 | 第202-220页 |
第三节 庄子形迹与哲学主人公形象 | 第220-234页 |
第六章 庄子与诸子时代文学的历史超越(结论) | 第234-268页 |
第一节 变革之会也:诸子的时代和诸子的文学 | 第234-248页 |
第二节 余岂好辩哉:文学的任务和文学的实践 | 第248-257页 |
一、墨子之辩 | 第248-252页 |
二、孟子之辩 | 第252-256页 |
三、韩非子之辩 | 第256-257页 |
第三节 俄然而觉矣:庄子的哲学和庄子的文学 | 第257-268页 |
参考文献 | 第268-2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274-276页 |
致谢 | 第276-2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