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0页 |
1.1 上转换发光简介 | 第12-14页 |
1.2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 | 第14-26页 |
1.2.1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组成 | 第14-21页 |
1.2.2 上转换纳米颗粒发光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改进方法 | 第21-26页 |
1.3 控制表面状态增强上转换发光 | 第26-32页 |
1.3.1 惰性壳层消除表面状态的影响 | 第27-28页 |
1.3.2 活性壳层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 第28-29页 |
1.3.3 有机染料包覆提高发光效率 | 第29-32页 |
1.4 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颗粒在温度传感和生物检测上的应用 | 第32-38页 |
1.4.1 温度传感 | 第32-33页 |
1.4.2 生物检测 | 第33-38页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8-40页 |
第二章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40-54页 |
2.1 引言 | 第40页 |
2.2 合成方法概述 | 第40-42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2.3.1 原料和试剂 | 第42-43页 |
2.3.2 主要仪器 | 第43-45页 |
2.4 实验过程 | 第45-47页 |
2.4.1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合成步骤 | 第45页 |
2.4.2 核壳结构的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合成步骤 | 第45-47页 |
2.5 大批量合成上转换纳米颗粒 | 第47-53页 |
2.5.1 稀土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48-51页 |
2.5.2 升温速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2.5.3 高温下保温时间的影响 | 第52-5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基于核壳结构的表面状态调控 | 第54-66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55-59页 |
3.2.1 样品制备 | 第55-56页 |
3.2.2 样品表征 | 第56-5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3.3.1 上转换光谱 | 第59-60页 |
3.3.2 寿命测试与机理探讨 | 第60-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基于表面状态的上转换发光调控 | 第66-86页 |
4.1 引言 | 第66-68页 |
4.2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68-70页 |
4.2.1 样品制备 | 第68页 |
4.2.2 样品表征 | 第68-7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0-85页 |
4.3.1 高温下超小纳米颗粒发光增强现象 | 第70-71页 |
4.3.2 高温下超小纳米颗粒在油酸包覆和羟基包覆下的发光行为 | 第71-75页 |
4.3.3 机理探讨 | 第75-80页 |
4.3.4 数据模拟 | 第80-81页 |
4.3.5 机理验证 | 第81-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基于表面改性的上转换纳米颗粒的Cu~(2+)离子检测 | 第86-100页 |
5.1 引言 | 第86-87页 |
5.2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87-95页 |
5.2.1 纳米颗粒的合成步骤 | 第87页 |
5.2.2 纳米颗粒的PEI修饰 | 第87-90页 |
5.2.3 样品表征 | 第90-95页 |
5.3 Cu~(2+)的检测 | 第95-99页 |
5.3.1 共聚焦显微程序扫描图 | 第95-96页 |
5.3.2 Cu~(2+)离子浓度的检测 | 第96-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6.1 结论 | 第100-102页 |
6.2 创新点 | 第102页 |
6.3 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个人简历 | 第118-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