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释慧皎《高僧传》文学探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14页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第10-11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成果第11-14页
第一章 高僧与奇书第14-56页
 第一节 高僧释慧皎第14-42页
  一、悠悠史心第14-26页
  二、拳拳佛心第26-35页
  三、湛湛文心第35-42页
 第二节 奇书《高僧传》第42-56页
  一、意蕴深厚的文化价值第42-49页
  二、生动沉着的独特风格第49-53页
  三、双重内涵的首创体例第53-56页
第二章 传主的择取标准第56-80页
 第一节 高的标准第56-73页
  一、高蹈人间——品高第58-64页
  二、仁心慈骨——德高第64-66页
  三、夙惠智通——智高第66-73页
 第二节 高僧风度第73-80页
  一、高僧与名士的契合第74-77页
  二、高僧风度的内涵及其表现第77-80页
第三章 《高僧传》的叙事第80-122页
 第一节 篇幅论第81-95页
  一、长篇叙事之从容第82-87页
  二、中篇叙事之风采第87-90页
  三、短篇叙事之凝练第90-93页
  四、附传叙事之精彩第93-95页
 第二节 取材论第95-103页
  一、取材以主旨为虑第96-98页
  二、取材以正统为虑第98-102页
  三、取材以生动为虑第102-103页
 第三节 互见论第103-111页
  一、相为映衬的互见法第104-106页
  二、提点评说的互见法第106-108页
  三、多层展示的互见法第108-111页
 第四节 神异论第111-122页
  一、神异描写的文学解析第112-117页
  二、神异描写的叙述特色第117-120页
  三、神异描写的美学价值第120-122页
第四章 《高僧传》的语言第122-140页
 第一节 尚简的散文语言第122-126页
  一、删繁就简、不枝不蔓第122-125页
  二、文气疏荡、不疾不徐第125-126页
 第二节 尚智的对话语言第126-130页
  一、对话中广征博引,外典运用自如第126-127页
  二、对答中以机智而简洁的语言取胜第127-128页
  三、智辩中以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道理第128-130页
 第三节 尚真的抒情语言第130-132页
 第四节 尚丽的论赞语言第132-140页
  一、内容之丰富第132-134页
  二、文辞之骈俪第134-137页
  三、设论之精深第137-140页
第五章 《高僧传》的文学因子第140-162页
 第一节 文备众体第140-149页
  一、书信体的架构作用第141-144页
  二、诗赞体的总结作用第144-149页
 第二节 翻译文学理论第149-152页
 第三节 《高僧传》的文趣第152-162页
  一、风趣的谚语称谓第153-154页
  二、机智风趣的对答第154-155页
  三、滑稽戏剧化的人物行为第155-156页
  四、人物群像第156-162页
第六章 《高僧传》的文化因子第162-192页
 第一节 《高僧传》的时代精神第162-168页
  一、高僧深情与时代氛围第163-165页
  二、高僧出家的文化心理第165-168页
 第二节 传法的智慧与作用第168-174页
  一、高僧传法的智慧第168-173页
  二、高僧的社会作用第173-174页
 第三节 梦文化与《高僧传》第174-183页
  一、《高僧传》梦的类型梳理第176-181页
  二、《高僧传》梦的文学解析第181-183页
 第四节 圆寂的美学启示第183-192页
  一、圆寂与生死智慧第183-185页
  二、圆寂的类型分析第185-189页
  三、圆寂描写的美学意义第189-192页
结语第192-194页
参考文献第194-202页
附录第202-216页
致谢第216-21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王维诗歌三家注研究
下一篇:宋代詠史组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