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能力视角的产业重复建设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0-1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有关产业重复建设的研究评述 | 第14-22页 |
·产业组织学视角的研究 | 第15-17页 |
·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研究 | 第17-20页 |
·其他视角的研究 | 第20-21页 |
·现有研究的共同假设及其政策困境 | 第21-22页 |
·研究视角和方法 | 第22-26页 |
·研究视角:企业能力理论 | 第22-24页 |
·企业能力对产业重复建设的影响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 第26-29页 |
·本文的框架 | 第26-27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7-29页 |
2 企业能力趋同与产业重复建设 | 第29-52页 |
·能力趋同下的产业特征:重复建设的静态分析 | 第29-35页 |
·中国产业重复建设的特征:低端化 | 第29-31页 |
·产业重复建设与低端化的衡量 | 第31-34页 |
·重复建设的根源:能力趋同 | 第34-35页 |
·能力趋同下的投资扩张:重复建设的动态分析 | 第35-41页 |
·企业能力趋同下投资博弈的一般模型 | 第35-38页 |
·两个企业的投资博弈 | 第38-41页 |
·钢铁行业的实证研究 | 第41-52页 |
·中国钢铁工业重复建设的特点 | 第41-42页 |
·钢铁行业市场结构的形成原因 | 第42-47页 |
·钢铁行业过度投资的实证分析 | 第47-52页 |
3 企业能力趋同的原因:成长壁垒 | 第52-72页 |
·成长壁垒对企业能力的影响 | 第52-56页 |
·企业间异质性的来源 | 第52-53页 |
·企业能力视角的产业进入壁垒 | 第53-56页 |
·企业能力趋同的要素约束 | 第56-59页 |
·异质性人力资本供给不足 | 第56-58页 |
·企业家要素稀缺 | 第58页 |
·金融多样化程度低 | 第58-59页 |
·企业能力趋同的历史约束 | 第59-63页 |
·惯例与企业寿命 | 第59-61页 |
·学习与创新 | 第61-63页 |
·企业能力趋同的产业组织约束 | 第63-65页 |
·知识产权保护与模仿壁垒 | 第63-64页 |
·产业集群和企业网络 | 第64-65页 |
·成长壁垒的实证研究:中美工业的比较分析 | 第65-72页 |
·实证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65-68页 |
·中美两国工业的比较分析 | 第68-72页 |
4 企业能力趋同的原因:激励扭曲 | 第72-99页 |
·制度背景 | 第72-74页 |
·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与官员晋升压力 | 第72-73页 |
·地方政府收入的来源与招商引资压力 | 第73-74页 |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 | 第74页 |
·政府招商引资中的逆向选择对企业激励的影响 | 第74-81页 |
·完全信息下政府对企业的选择 | 第74-76页 |
·不完全信息下的逆向选择效应 | 第76-79页 |
·模型的一般化 | 第79-81页 |
·激励扭曲对重复建设形成的影响 | 第81-88页 |
·传统产业和低端项目中逆向选择的缓解 | 第81-82页 |
·新兴产业和高端项目中逆向选择的强化 | 第82-84页 |
·政府风险的影响 | 第84-88页 |
·激励扭曲的实证研究:以软件外包业为例 | 第88-97页 |
·软件外包业的特征 | 第88-89页 |
·扶持软件外包业的主要政策及其效果 | 第89-92页 |
·政府扶持政策逆向选择效应的计量分析 | 第92-95页 |
·基于大连软件园的案例研究 | 第95-97页 |
·政府干预的其他政策及其效应 | 第97-99页 |
5 治理重复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99-113页 |
·企业能力视角下治理重复建设的政策思路 | 第99-106页 |
·治理重复建设的现有政策 | 第99-105页 |
·治理重复建设的政策思路 | 第105-106页 |
·降低成长壁垒 | 第106-110页 |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第106-107页 |
·发展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 | 第107-108页 |
·加快金融创新 | 第108-110页 |
·缓解激励扭曲 | 第110-113页 |
·提高地方政府的专业能力 | 第110-111页 |
·建立新兴产业和高端项目信息系统 | 第111页 |
·分散和化解政府风险 | 第111-113页 |
结论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1页 |
附录 实证研究数据 | 第121-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