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我国高校校园建设的飞速发展 | 第14页 |
1.1.2 高等教育理念转变对校园户外环境的新诉求 | 第14页 |
1.1.3 校园户外环境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亟需解决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1.2.1 高校校园户外空间研究及进展 | 第15-17页 |
1.2.2 建成环境评价研究及进展 | 第17-20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评价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 第24-3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4页 |
2.1.1 高校 | 第24页 |
2.1.2 校园 | 第24页 |
2.1.3 户外环境 | 第24页 |
2.2 户外环境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2.2.1 户外活动的类型与发生条件 | 第24-25页 |
2.2.2 户外环境中的行为习性 | 第25-26页 |
2.3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2.3.1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的制约因素 | 第27页 |
2.3.2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的功能 | 第27页 |
2.3.3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的类型 | 第27-28页 |
2.3.4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的方法体系 | 第28页 |
2.4 评价方法 | 第28-32页 |
2.4.1 评价方法的介绍 | 第28-30页 |
2.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0-32页 |
3 高校校园户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9页 |
3.1 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32页 |
3.2 高校校园户外环境的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3.2.1 自然因素 | 第32页 |
3.2.2 社会因素 | 第32-33页 |
3.2.3 人文因素 | 第33页 |
3.3 高校校园户外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39页 |
3.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3-34页 |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4-35页 |
3.3.3 评价指标释义 | 第35-37页 |
3.3.4 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 | 第37-39页 |
4 哈尔滨市高校校园户外环境评价研究 | 第39-53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39-40页 |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40页 |
4.3 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40-44页 |
4.3.1 统计整理 | 第40-42页 |
4.3.2 特征分析 | 第42-44页 |
4.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4-48页 |
4.4.1 构建评价因子集 | 第44页 |
4.4.2 确定模糊矩阵 | 第44-45页 |
4.4.3 确定指标权重 | 第45-47页 |
4.4.4 计算模糊评价向量 | 第47-48页 |
4.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8-53页 |
4.5.1 关注度分析 | 第48-49页 |
4.5.2 满意度分析 | 第49-51页 |
4.5.3 综合分析 | 第51-53页 |
5 高校校园户外环境优化设计—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 第53-75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53-55页 |
5.2 优化原则 | 第55页 |
5.2.1 生态性原则 | 第55页 |
5.2.2 功能性原则 | 第55页 |
5.2.3 整体性原则 | 第55页 |
5.2.4 经济性原则 | 第55页 |
5.3 优化设计方案 | 第55-75页 |
5.3.1 植物 | 第55-58页 |
5.3.2 道路 | 第58-60页 |
5.3.3 建筑 | 第60-64页 |
5.3.4 停车系统 | 第64-66页 |
5.3.5 雕塑/小品 | 第66-67页 |
5.3.6 空间场所 | 第67-70页 |
5.3.7 其他基础设施 | 第70-72页 |
5.3.8 冰雪资源 | 第72-75页 |
6 结论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