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道自驾游客体验研究--以皖南川藏线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一) 自驾旅游市场已然形成 | 第9页 |
(二) 风景道的发展迎来机遇 | 第9-10页 |
(三) 游客越来越重视旅游体验 | 第10-11页 |
(四) 皖南川藏线旅游进入瓶颈期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一) 关于风景道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 关于网络游记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 关于旅游体验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四) 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五、创新点 | 第21-23页 |
(一)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21-22页 |
(二)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解析与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一、相关概念解析 | 第23-24页 |
(一) 风景道 | 第23页 |
(二) 旅游体验 | 第23页 |
(三) 网络游记 | 第23-24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一) 旅游动机理论 | 第24页 |
(二) 扎根理论 | 第24-27页 |
第三章 风景道自驾游客体验的研究设计与框架体系 | 第27-37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27-29页 |
(一) 案例地介绍 | 第27-28页 |
(二) 样本选取 | 第28页 |
(三) 样本预处理 | 第28-29页 |
(四) 样本结构 | 第29页 |
二、风景道自驾游客体验的框架体系 | 第29-37页 |
(一) 开放性编码 | 第29-34页 |
(二) 主轴编码 | 第34页 |
(三) 选择性编码 | 第34-37页 |
第四章 皖南川藏线自驾游客体验实证研究 | 第37-57页 |
一、自驾游客动机 | 第37-38页 |
二、自驾游客拍照体验 | 第38-41页 |
(一) 拍照行为分析 | 第38-39页 |
(二) 拍照频率 | 第39-41页 |
三、自驾游客形象感知 | 第41-47页 |
(一) 形象感知的多维度分析 | 第41-44页 |
(二) 形象感知的语义网络分析 | 第44-46页 |
(三) 形象感知的长尾分布现状 | 第46-47页 |
四、自驾游客情感倾向 | 第47-54页 |
(一) 情感的多样性分析 | 第47-50页 |
(二) 情感间关系分析 | 第50-53页 |
(三) 情感与拍照频率关系分析 | 第53-54页 |
五、自驾游客游后评价 | 第54-57页 |
(一) 重游意愿 | 第54-55页 |
(二) 推荐指数 | 第55-56页 |
(三) 总体评价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57-62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7-59页 |
二、发展建议 | 第59-61页 |
(一) 开发创新旅游产品,优化网络营销模式 | 第59-60页 |
(二) 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 第60页 |
(三) 加强政府企业合作,打造特色文化IP | 第60-61页 |
三、未来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