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新时期初“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研究(1978-1984)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6页
    一、从“新人”到“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第8-9页
    二、相关研究综述第9-13页
    三、研究思路及本文创新之处第13-16页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提出背景第16-27页
    第一节 从“革命英雄”到“社会主义新人”:当代文学的自觉承担第17-22页
        一、“文以载道”:社会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第18-20页
        二、潜在的规约:文学体制对文学生产的限制第20-22页
    第二节 社会转折时期的现实焦虑第22-27页
        一、“四化”建设对新人价值取向的要求第23-25页
        二、“伤痕”废墟中重建新人主体的需要第25-27页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话语场考察第27-41页
    第一节 政策的基础:第四次文代会对“社会主义新人”的提倡第27-31页
        一、邓小平《祝词》:“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第28-29页
        二、“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在“背离”与“回归”之间第29-31页
    第二节 作家对“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构建的努力第31-36页
        一、历史因袭:社会主义创作资源第32-33页
        二、历史牢骚:“放逐”与“弃民”第33-36页
    第三节 文艺批评对“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塑造的调控第36-41页
        一、创作的范导:围绕《沉重的翅膀》的“修改”第36-38页
        二、批评的纠偏:《乔厂长上任记》引起的“风波”第38-41页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几种类型第41-61页
    第一节 “铁腕”的改革者形象第42-47页
        一、进攻的性格:亮色与灰暗的搏斗第42-44页
        二、趋向复杂的改革者形象第44-46页
        三、时代与个性的冲突:“改革+爱情”第46-47页
    第二节 “去英雄化”的军人形象第47-52页
        一、走下“高大全”的神坛第47-49页
        二、极端环境中的“人”第49-51页
        三、崇高的悲壮美第51-52页
    第三节 忍辱负重的知识分子形象第52-56页
        一、从边缘回归:从被改造者到中坚力量第52-55页
        二、朴素坚韧的审美形态第55-56页
    第四节 开始觉醒的农民形象第56-61页
        一、物质觉醒:从贫困到富裕的“发家梦”第56-58页
        二、精神觉醒:从迷惘到回归第58-61页
第四章 “人”与“新人”的纠缠第61-71页
    第一节 服从与分歧:预设中的“新人”第62-65页
        一、规避“个人”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第62-64页
        二、艰难的糅合:缠绕中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第64-65页
    第二节 个人与集体:突出重围的“人”第65-71页
        一、禁区的突破与“人道主义大讨论”第66-68页
        二、个体的觉醒与“潘晓讨论”第68-71页
结语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袁华生平创作考述
下一篇:行进中的自我寻找—戴厚英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