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云南高原湖泊滇池的可培养丝状真菌多样性及其活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概述第14-30页
    1. 滇池及其丝状真菌的研究第14-16页
        1.1 滇池概况第14-15页
        1.2 滇池丝状真菌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2. 丝状真菌概况第16-18页
        2.1 丝状真菌的定义第16页
        2.2 丝状真菌的生活环境第16-17页
        2.3 丝状真菌的作用第17-18页
    3. 丝状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第18-21页
        3.1 丝状真菌的分类第18-19页
        3.2 丝状真菌的鉴定第19-21页
    4. 水生丝状真菌的研究进展第21-26页
        4.1 水生丝状真菌的研究概况第21-24页
        4.2 水生丝状真菌的应用前景第24-26页
    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6.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7-28页
    7. 研究技术路线第28-30页
第二章 滇池水生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第30-4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3页
        1.1 样品采集和采样点地理信息第30页
        1.2 湖水及沉积物理化因子的测定第30-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38页
        2.1 滇池各个表层水样点理化因子分析第33-35页
        2.2 滇池各个沉积物样点理化因子分析第35-37页
        2.3 滇池非生物因子的分布特征第37-38页
    3. 讨论第38-40页
第三章 滇池可培养丝状真菌空间分布特征第40-54页
    第一节 滇池可培养丝状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空间分布特征第40-50页
        1. 材料第40-41页
            1.1 样品采集第40页
            1.2 培养基第40-41页
        2. 方法第41-42页
            2.1 丝状真菌的分离第41页
            2.2 丝状真菌的保藏第41-42页
            2.3 丝状真菌的分类鉴定第42页
            2.4 数据处理第4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2-49页
            3.1 滇池可培养丝状真菌的组成第42-44页
            3.2 滇池可培养丝状真菌的种群分布第44-47页
            3.3 滇池可以培养丝状真菌的空间分布特征第47-49页
        4. 讨论第49-50页
    第二节 滇池可培养丝状真菌的多样性分析第50-54页
        1. 材料第50页
        2. 方法第50页
            2.1 多样性分析第50页
            2.2 相似性分析第5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0-53页
            3.1 水样的丝状真菌菌落数量情况第50-51页
            3.2 多样性结果分析第51-52页
            3.3 相似性结果分析第52-53页
        4. 讨论第53-54页
第四章 滇池可培养丝状真菌生物活性空间分布特征第54-79页
    第一节 滇池可培养丝状真菌产酶活性空间分布特征第54-68页
        1. 材料第54-56页
            1.1 菌株来源第54页
            1.2 培养基第54-56页
        2. 步骤第56页
            2.1 方法第56页
            2.2 结果观察第5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6-66页
            3.1 滇池丝状真菌产酶活性菌株分布第56-58页
            3.2 滇池丝状真菌产酶活性菌株的鉴定第58-59页
            3.3 滇池丝状真菌产酶活性菌株空间分布特征第59-63页
            3.4 滇池丝状真菌的产酶活性情况第63-66页
        4. 讨论第66-68页
    第二节 滇池可培养丝状真菌抗菌活性空间分布特征第68-79页
        1. 材料第68-69页
            1.1 菌株来源第68页
            1.2 病原菌第68页
            1.3 培养基第68-69页
        2. 方法第69-70页
            2.1 丝状真菌发酵粗提物的制备第69页
            2.2 病原菌的活化第69页
            2.3 抗菌活性测定第69-7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0-77页
            3.1 滇池丝状真菌抗菌活性菌株分布第70页
            3.2 滇池丝状真菌抗菌活性菌株的鉴定第70-71页
            3.3 滇池丝状真菌抗菌活性菌株空间分布特征第71-74页
            3.4 滇池丝状真菌的抗菌活性情况第74-77页
        4. 讨论第77-79页
第五章 滇池可培养丝状真菌多样性及其活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79-87页
    1. 方法第7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9-86页
        2.1 显著性分析第79-81页
        2.2 滇池可培养丝状真菌多样性与其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81-82页
        2.3 滇池可培养丝状真菌的菌落数量与其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82-83页
        2.4 滇池可培养丝状真菌的产酶活性与其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83-85页
        2.5 滇池可培养丝状真菌的抗菌活性与其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85-86页
    3. 讨论第86-87页
第六章 滇池可培养丝状真菌产酶活性菌株定量的研究第87-93页
    1. 材料第87-88页
        1.1 菌株来源第87页
        1.2 培养基第87-88页
    2. 方法第88-8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9-91页
    4. 讨论第91-93页
第七章 一株漆酶高产菌株的产酶培养基优化及系统发育分析第93-103页
    1. 材料第93-94页
        1.1 菌株来源第93页
        1.2 培养基第93-94页
        1.3 试剂第94页
    2. 方法第94-96页
        2.1 漆酶测定方法第94-95页
        2.2 丝状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95页
        2.3 DNA的PCR扩增程序第95页
        2.4 PCR产物的序列测定第95-96页
        2.5 DNA序列分析步骤第9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96-102页
        3.1 产漆酶培养基条件优化结果第96-97页
        3.2 活性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第97-99页
        3.3 菌株的分类地位第99-102页
            3.3.1 菌落形态培养特征第99-100页
            3.3.2 显微形态特征第100-101页
            3.3.3 分子鉴定第101-102页
    4. 讨论第102-103页
总结与展望第103-107页
    1. 总结第103-105页
    2. 展望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攻读学位期间工作成果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旅游干扰对纳帕海黑颈鹤生境利用的影响
下一篇:玉龙雪山高山草甸植被分类及其环境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