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22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1.2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3 工作基础 | 第2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2-2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23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23-2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3.4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2 核心概念界定及符号学理论应用 | 第27-35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7-30页 |
2.1.1 茶马文化 | 第27-28页 |
2.1.2 精品酒店 | 第28-29页 |
2.1.3 游客体验 | 第29页 |
2.1.4 茶马文化特色精品酒店与茶马文化主题精品酒店 | 第29-30页 |
2.2 符号学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 第30-34页 |
2.2.1 符号类型与功能 | 第30页 |
2.2.2 符号的“二元”与“三元”学说 | 第30-31页 |
2.2.3 符号互动理论 | 第31-32页 |
2.2.4 文化符号学理论 | 第32页 |
2.2.5 符号感知的真实性原理 | 第32-33页 |
2.2.6 符号学理论应用性分析 | 第33-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研究设计 | 第35-41页 |
3.1 研究案例发展背景与现状 | 第35-36页 |
3.2 研究案例选取 | 第36-37页 |
3.3 研究样本选择与预处理 | 第37-39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3.4.1 内容分析法 | 第39-40页 |
3.4.2 深入访谈法 | 第40页 |
3.4.3 语用学的符号分析法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茶马文化特色精品酒店游客体验评价体系构建的内容分析 | 第41-51页 |
4.1 内容分析逻辑思路 | 第41页 |
4.2 建立游客体验内容分析类目 | 第41-45页 |
4.3 网络点评文本高频特征词的一级归类 | 第45-47页 |
4.4 网络点评文本高频特征词的次级归类 | 第47-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茶马文化特色精品酒店游客体验的符号学内容分析 | 第51-73页 |
5.1 文化符号的感知特征 | 第51-56页 |
5.1.1 符号感知:强度差异性 | 第51-55页 |
5.1.2 符号感知:“我者”性真实 | 第55-56页 |
5.2 文化符号的体验状况 | 第56-70页 |
5.2.1 体验对象:解读要素 | 第56-57页 |
5.2.2 体验途径:解读方式 | 第57-58页 |
5.2.3 体验层次:解读深度 | 第58-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6 符号学视域下云南茶马文化特色精品酒店游客体验提升策略 | 第73-76页 |
6.1 深度构建马帮文化与普洱茶文化符号系统 | 第73页 |
6.2 加强酒店文化符号组合关联,提升游客文化符号整体感知 | 第73-74页 |
6.3 打造多元化的符号体验方式,加强文化符号的游客体验价值 | 第74-75页 |
6.3.1 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营造茶马古道历史场景真实体验 | 第74页 |
6.3.2 营造酒店文化符号体验的社群互动交流空间 | 第74-75页 |
6.4 开发茶马文化符号创意纪念品,构建特色文化品牌符号 | 第75-76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7.1.1 界定了茶马文化及茶马文化特色精品酒店概念 | 第76页 |
7.1.2 构建了茶马文化特色精品酒店游客体验评价体系 | 第76页 |
7.1.3 基于符号学理论分析了茶马文化特色精品酒店游客体验情状 | 第76-77页 |
7.2 创新之处 | 第77页 |
7.2.1 首次提出了“茶马文化特色精品酒店”概念 | 第77页 |
7.2.2 深度构建了茶马文化特色精品酒店游客体验评价体系 | 第77页 |
7.2.3 首次引入符号学理论分析茶马文化特色精品酒店游客体验情状 | 第77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附录:云南茶马文化特色精品酒店访谈提纲 | 第79-80页 |
附图 | 第80-8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硕士期间完成科研成果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