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技术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村庄规划生态策略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39页 |
2.1 相关生态理论概述 | 第18-23页 |
2.1.1. 生态学理论 | 第18-19页 |
2.1.2. 生态伦理学 | 第19-22页 |
2.1.3. 生态城市理论 | 第22-23页 |
2.2 生态相关理论在村庄规划中的思考 | 第23-25页 |
2.2.1. 生态学理论在乡村规划中的思考 | 第23页 |
2.2.2. 生态伦理思想在乡村规划中的思考 | 第23-24页 |
2.2.3. 生态城市理论在乡村规划中的思考 | 第24-25页 |
2.3 生态村庄建设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2.3.1. 农村乡土文化景观的策略研究 | 第25-26页 |
2.3.2. 村庄发展建设的策略研究 | 第26-27页 |
2.3.3. 村庄规划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27-28页 |
2.4 国内外生态村庄建设的发展概况 | 第28-38页 |
2.4.1. 国外生态乡村的发展研究 | 第28-35页 |
2.4.2. 国内村庄建设工作概况 | 第35-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北方寒冷地区生态村庄的基础研究 | 第39-60页 |
3.1 北方寒冷地区生态村庄的整体性思维 | 第39-42页 |
3.1.1. 北方寒冷地区的界定及气候特征 | 第39-40页 |
3.1.2. 生态村庄的范畴界定 | 第40-42页 |
3.2 北方寒冷地区村庄的风貌特征 | 第42-52页 |
3.2.1. 村庄空间形态特征 | 第42-44页 |
3.2.2. 民居院落形态特征 | 第44-46页 |
3.2.3. 民居建筑形态特征 | 第46-50页 |
3.2.4. 乡土景观环境特征 | 第50-52页 |
3.3 北方寒冷地区村庄生态建设面临的困境 | 第52-58页 |
3.3.1. 土地利用缺乏集约性 | 第52-54页 |
3.3.2. 产业发展缺乏科学性 | 第54-55页 |
3.3.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 第55-57页 |
3.3.4. 公共服务供给薄弱 | 第57-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北方寒冷地区村庄规划的生态策略 | 第60-91页 |
4.1 搭建村庄规划的生态思想维度 | 第61-63页 |
4.1.1. 村庄规划导入生态策略方法的意义和作用 | 第61-62页 |
4.1.2. 村庄规划的生态研究原则 | 第62-63页 |
4.2 确定村庄规划的生态价值关系 | 第63-68页 |
4.2.1. 与小城镇建设的价值关系 | 第63-67页 |
4.2.2. 与生态建筑设计的价值关系 | 第67-68页 |
4.3 构建北方寒冷地区生态村庄的评价标准 | 第68-77页 |
4.3.1. 构建生态村庄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与原则 | 第68-69页 |
4.3.2. 构建生态村庄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 第69-72页 |
4.3.3. 构建生态村庄指标体系 | 第72-77页 |
4.4 创新村庄规划的生态策略与方法 | 第77-87页 |
4.4.1. 村庄土地利用弹性策略与方法 | 第77-79页 |
4.4.2. 生物气候条件适应性策略与方法 | 第79-84页 |
4.4.3. 新型农村生态社区活力营造策略与方法 | 第84-86页 |
4.4.4. 生态安全应对策略与方法 | 第86-87页 |
4.5 探索村庄规划生态策略运作的管理机制 | 第87-89页 |
4.5.1. 推广农村生态建设的管理思维 | 第87-88页 |
4.5.2. 完善农村生态建设的管理机制 | 第88-8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5章 北方寒冷地区村庄规划生态策略的应用——以罗庄子镇村庄规划为例 | 第91-128页 |
5.1 村庄规划背景与概况 | 第91-102页 |
5.1.1. 天津市村庄规划背景 | 第91-93页 |
5.1.2. 罗庄子镇基本概况 | 第93-95页 |
5.1.3. 罗庄子镇村庄现状调研分析 | 第95-101页 |
5.1.4. 罗庄子镇生态村庄建设发展评价 | 第101页 |
5.1.5. 罗庄子镇村庄发展困境 | 第101-102页 |
5.2 罗庄子镇村庄规划的生态策略 | 第102-126页 |
5.2.1. 构建生态高效的弹性用地结构 | 第102-105页 |
5.2.2. 遵循生物气候适应性的空间布局 | 第105-113页 |
5.2.3. 营造生态活力的社区空间 | 第113-123页 |
5.2.4. 建设生态安全网络 | 第123-125页 |
5.2.5. 生态村庄的公众参与模式 | 第125-12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6.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第128-129页 |
6.1.1. 研究结论 | 第128-129页 |
6.1.2. 创新理念 | 第129页 |
6.2 研究拓展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页 |
附录 | 第137-15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