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 分子遗传学在水稻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 第14-17页 |
1.1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1.2 遗传图谱 | 第15-16页 |
1.3 构建遗传图谱的原理和方法 | 第16页 |
1.4 水稻基因组遗传图谱 | 第16-17页 |
2 QTL定位原理与进展 | 第17-19页 |
2.1 QTL定位原理 | 第17-18页 |
2.2 QTL定位的精度 | 第18-19页 |
2.3 QTL精细定位 | 第19页 |
3 种子耐贮性生理及遗传进展 | 第19-25页 |
3.1 种子耐贮性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 | 第19-20页 |
3.2 种子耐贮性相关生理研究 | 第20-22页 |
3.3 种子耐贮性遗传机制研究 | 第22-25页 |
4 基因聚合育种方法与品种改良 | 第25-27页 |
4.1 遗传转化基因聚合分子育种 | 第25页 |
4.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25-27页 |
4.3 水稻种子耐贮藏性状在遗传育种中应用 | 第27页 |
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7-30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0-88页 |
第二章 18个水稻品种种子耐贮性评价 | 第30-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1.1 植物材料和种植 | 第31页 |
1.2 种子老化处理 | 第31页 |
1.3 种子发芽试验 | 第31-32页 |
1.4 生理生化成分测定 | 第32-33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2.1 不同水稻品种种子耐贮性 | 第34-36页 |
2.2 不同品种干种子的生理生化成分差异 | 第36-37页 |
2.3 种子发芽过程中的糖类和脂肪酸变化 | 第37-40页 |
2.4 水稻种子耐贮性与生化成分的相关性 | 第40-43页 |
3 讨论 | 第43-46页 |
第三章 水稻种子可溶性糖含量的QTL分析 | 第46-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1.1 植物材料和种植 | 第47页 |
1.2 糖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1.3 DNA提取及PCR反应 | 第47页 |
1.4 电泳检测 | 第47-48页 |
1.5 QTL分析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2.1 亲本及其DH群体种子中的糖含量 | 第49-50页 |
2.2 种子中糖含量相关的QTL检测 | 第50-54页 |
2.3 QTL的上位性分析 | 第54页 |
3 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水稻种子耐贮性QTL分析及qGP-9精细定位 | 第56-7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7-61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57页 |
1.2 老化处理及生化成分的测定 | 第57页 |
1.3 DNA的提取及PCR反应 | 第57-59页 |
1.4 电泳检测 | 第59页 |
1.5 QTL分析 | 第59页 |
1.6 精细定位 | 第59-61页 |
1.7 数据处理 | 第61页 |
1.8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4页 |
2.1 两种老化处理后种子发芽率与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 第61-63页 |
2.2 种子发芽率和脂肪酸QTL检测 | 第63-66页 |
2.3 QTL上位性分析 | 第66页 |
2.4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66-69页 |
2.5 qGP-9精细定位 | 第69-70页 |
2.6 qGP-9候选基因分析 | 第70-74页 |
3 讨论 | 第74-76页 |
第五章 水稻耐贮藏性基因qGP-9育种利用 | 第76-8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1.1 天美1号(TM1)与中选2号(ZX2) qGP-9片段的标记鉴定 | 第77页 |
1.2 植物材料和种植 | 第77页 |
1.3 方法 | 第77-7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5页 |
2.1 亲本的主要农艺性状 | 第79-80页 |
2.2 qGP-9-天美1号近等基因系构建 | 第80-81页 |
2.3 NIL-天美1号种子耐贮藏性 | 第81-83页 |
2.4 NIL-天美1号株高、生育期及产量性状评价 | 第83-85页 |
3 讨论 | 第85-88页 |
全文结论 | 第88-90页 |
全文创新点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在读期间发表及待发表学术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