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合概括 | 第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一)研究视角创新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创新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核心概念 | 第16-17页 |
(一)社区 | 第16页 |
(二)社会组织 | 第16-17页 |
(三)社区治理 | 第17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一)治理理论 | 第17-18页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社会组织参与长春市宽城区社区治理的现状及成效 | 第19-25页 |
一、社会组织参与长春市宽城区社区治理现状 | 第19-22页 |
(一)社区和社区治理现状 | 第19-20页 |
(二)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二、社会组织参与长春市宽城区社区治理典型案例 | 第22-24页 |
(一)团山街道长山社区“12349”养老便民服务中心 | 第22-23页 |
(二)东广街道星火微捐工作室 | 第23页 |
(三)凯旋街道“1768”绿色心灵志愿工作队 | 第23-24页 |
三、社会组织参与长春市宽城区社区治理的成效 | 第24-25页 |
(一)促进了治理主体多元化 | 第24页 |
(二)促进了社区服务精细化 | 第24页 |
(三)促进了社区治理专业化 | 第24页 |
(四)促进了基层协商民主化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社会组织参与长春市宽城区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31页 |
一、社会组织参与长春市宽城区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8页 |
(一)社区治理环境不佳 | 第25-26页 |
(二)政府培育和保障不足 | 第26页 |
(三)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强 | 第26-27页 |
(四)监督体系不健全 | 第27-28页 |
二、社会组织参与长春市宽城区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一)社区治理环境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偏差 | 第28-29页 |
(二)政府治理方式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偏差 | 第29页 |
(三)社会组织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偏差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国内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借鉴 | 第31-37页 |
一、国内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典型做法 | 第31-33页 |
(一)杭州做法 | 第31页 |
(二)上海做法 | 第31-32页 |
(三)香港做法 | 第32-33页 |
二、国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典型做法 | 第33-35页 |
(一)美国做法 | 第33-34页 |
(二)澳大利亚做法 | 第34页 |
(三)新加坡做法 | 第34-35页 |
三、国内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经验借鉴 | 第35-37页 |
(一)合理分工,构建各主体间合作关系 | 第35页 |
(二)完善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 第35页 |
(三)积极引导居民参与 | 第35-37页 |
第五章 推进社会组织参与长春市宽城区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37-45页 |
一、优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环境 | 第37-39页 |
(一)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 第37页 |
(二)营造合作互动的政社关系 | 第37-38页 |
(三)构建各主体间合作参与机制 | 第38-39页 |
二、加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 | 第39-41页 |
(一)培育引导社会组织 | 第39-40页 |
(二)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法律保障 | 第40页 |
(三)完善财政税收支持 | 第40-41页 |
三、强化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 第41-43页 |
(一)强化内部管理机制 | 第41页 |
(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 第41-42页 |
(三)增强社会组织党建引领 | 第42页 |
(四)加强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 | 第42-43页 |
四、完善社会组织监督体系 | 第43-45页 |
(一)提升居民参与程度 | 第43页 |
(二)建立多元化监督体系 | 第43页 |
(三)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 第43-44页 |
(四)加强宣传推广力度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