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穗部性状QTL定位及柱头长度关联分析

摘要第7-9页
ABSTARACT第9-11页
缩略语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8页
    1 分子标记以及在水稻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第12-15页
        1.1 分子标记第12-13页
        1.2 遗传图谱第13页
        1.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第13-15页
            1.3.1 MAS的原理第13-14页
            1.3.2 MAS的应用第14-15页
    2 QTL定位及研究现状第15-18页
        2.1 QTL的研究历史和发展进程第15页
        2.2 QTL定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15-17页
            2.2.1 基于性状的分析方法第15-16页
            2.2.2 基于标记的分析方法第16-17页
        2.3 QTL定位的常用群体第17-18页
            2.3.1 初级分离群体第17页
            2.3.2 次级分离群体第17-18页
    3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发展第18-19页
        3.1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定义第18页
        3.2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构建方法第18页
        3.3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第18-19页
            3.3.1 QTL的初步定位第18-19页
            3.3.2 QTL精细定位和克隆第19页
    4 水稻穗部性状及柱头长度的分子定位研究进展第19-24页
        4.1 水稻穗部性状分子定位研究进展第19-23页
            4.1.1 水稻穗部性状QTL的定位研究进展第20-21页
            4.1.2 水稻穗部性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第21-23页
        4.2 水稻柱头长度分子定位研究进展第23-24页
    5 植物关联分析研究进展第24-26页
        5.1 关联分析第24页
        5.2 关联分析的理论基础第24页
        5.3 连锁不平衡的测定第24-25页
        5.4 影响LD的因素及其衰减第25页
        5.5 关联分析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第25-26页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28页
第二章 利用Ⅱ-32B/A7444组合CSSL群体定位水稻7个穗部性状QTL第28-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8-31页
        1.1 供试材料第29-30页
        1.2 Ⅱ-32B/A7444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构建过程第30页
        1.3 群体种植与性状考察第30-31页
        1.4 QTL分析第31页
        1.5 基因测序第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1-39页
        2.1 双亲及IIA-CSSL群体7个穗部性状的表现第31-33页
        2.2 7个穗部性状间的相关性第33-34页
        2.3 7个穗部性状的QTL第34-36页
        2.4 穗部性状QTL成簇分布区间第36-38页
        2.5 主效QTL qSBN6和qSBN8所在染色体区间与已知基因序列的双亲差异第38-39页
    3 讨论第39-42页
第三章 基于关联分析发掘水稻柱头长度有利等位变异第42-56页
    1 材料方法第42-45页
        1.1 实验材料和田间种植第42-43页
        1.2 表型鉴定第43-44页
        1.3 标记基因型的鉴定第44页
        1.4 数据分析第44-45页
    2 结果分析第45-53页
        2.1 品种群体柱头长度的表型分析第45-46页
        2.2 品种群体SSR分子标记基因型分析第46页
        2.3 品种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第46-49页
        2.4 各亚群间的遗传分化第49页
        2.5 7个亚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9-50页
        2.6 7个亚群的连锁不平衡分析第50-51页
        2.7 水稻柱头长度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第51-53页
            2.7.1 与水稻柱头长度显著关联的标记位点第51页
            2.7.2 柱头长度的优异等位变异及其典型材料第51-53页
    3 讨论第53-56页
        3.1 表型变异分析第53页
        3.2 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第53页
        3.3 本研究检测到的关联位点与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第53-54页
        3.4 优异等位变异及其载体材料的应用第54-56页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第56-58页
    1 全文结论第56页
    2 创新点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附录第66-82页
发表与撰写的学术论文第82-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丽轮枝菌的培养、遗传特性和致病力分析
下一篇:灰霾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对小麦生产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