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第20-30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国外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 第20-23页 |
2.3 国内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 第23-28页 |
2.4 对比分析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综述 | 第30-45页 |
3.1 风险管理理论 | 第30-32页 |
3.1.1 风险的概念 | 第30页 |
3.1.2 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的特征 | 第30-31页 |
3.1.3 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的管理流程 | 第31-32页 |
3.2 评价方法理论 | 第32-44页 |
3.2.1 安全检查表法 | 第33-35页 |
3.2.2 MES评价方法 | 第35-36页 |
3.2.3 故障树分析法 | 第36-37页 |
3.2.4 风险矩阵法 | 第37页 |
3.2.5 层次分析法 | 第37-39页 |
3.2.6 模糊综合分析法 | 第39-40页 |
3.2.7 灰色系统理论 | 第40-41页 |
3.2.8 人工神经网络 | 第41-42页 |
3.2.9 对比分析 | 第42-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第45-71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5-51页 |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5-46页 |
4.1.2 事故致因理论 | 第46-47页 |
4.1.3 “4M1E”事故要素分析 | 第47-49页 |
4.1.4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9-51页 |
4.2 评分标准的确定 | 第51-55页 |
4.2.1 人员因素评分标准 | 第51-52页 |
4.2.2 设备因素评分标准 | 第52-53页 |
4.2.3 材料因素评分标准 | 第53-54页 |
4.2.4 技术因素评分标准 | 第54-55页 |
4.2.5 环境因素评分标准 | 第55页 |
4.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5-59页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6-58页 |
4.3.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58-59页 |
4.4 基于云模型的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9-70页 |
4.4.1 云模型简介 | 第59-62页 |
4.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2-65页 |
4.4.3 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65-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71-92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71页 |
5.2 确定指标权重 | 第71-76页 |
5.3 专家打分与处理 | 第76-80页 |
5.4 基于云模型的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80-89页 |
5.5 对比分析 | 第89-90页 |
5.6 相关安全措施建议 | 第90-9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 第98-99页 |
附录 | 第99-105页 |
附录 A | 第99-101页 |
附录 B | 第101-104页 |
附录 C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