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项目来源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 茄子黄萎病 | 第14-17页 |
1.1 茄子黄萎病的分布与危害 | 第14页 |
1.2 茄子黄萎病病原菌及其侵染循环 | 第14-15页 |
1.3 大丽轮枝菌病原菌分化 | 第15-16页 |
1.4 微菌核在病害循环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2 茄子黄萎病的防治研究 | 第17-19页 |
2.1 抗病品种的选育及利用 | 第17页 |
2.2 农业防治 | 第17-18页 |
2.3 化学防治 | 第18页 |
2.4 生物防治 | 第18-19页 |
2.5 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特性 | 第19页 |
3 土壤黄萎病菌的检测 | 第19-21页 |
3.1 干筛和湿筛法 | 第20-21页 |
3.2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1页 |
3.3 免疫法(ELISA) | 第21页 |
4 免疫磁性分离技术 | 第21-22页 |
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茄子黄萎病病原菌分化及生物防治的研究 | 第24-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1.1 材料 | 第24-25页 |
1.1.1 菌株及病株 | 第24-25页 |
1.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25页 |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5-28页 |
1.2.1 茄子黄萎病病害的调查 | 第25页 |
1.2.2 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试验 | 第25页 |
1.2.3 致病型的测定 | 第25-26页 |
1.2.4 生理小种测定 | 第26页 |
1.2.5 多粘类芽孢杆菌对病原菌拮抗活性的室内测定 | 第26-27页 |
1.2.6 防治茄子黄萎病试验 | 第27页 |
1.2.7 促生试验 | 第27页 |
1.2.8 MALDI-TOF-MS检测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8页 |
2.1 茄子黄萎病病害的调查结果 | 第28-29页 |
2.2 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试验 | 第29-30页 |
2.3 病原菌致病型鉴定结果 | 第30页 |
2.4 病原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2.5 对病原菌菌丝及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 | 第31页 |
2.6 挥发性物质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31-32页 |
2.7 对茄子黄萎病的防治效果 | 第32-33页 |
2.8 植物生长促生试验结果 | 第33-36页 |
2.9 MALDI-TOF-MS检测结果 | 第36-3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大丽轮枝菌专化性抗原的制备和土壤微菌核检测 | 第40-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5页 |
1.1 材料 | 第40页 |
1.1.1 菌株 | 第40页 |
1.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40页 |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0-45页 |
1.2.1 微菌核的培养 | 第40-41页 |
1.2.2 生物素标记微菌核及菌丝表面蛋白 | 第41页 |
1.2.3 微菌核及菌丝裂解和蛋白提取 | 第41页 |
1.2.4 标记表面蛋白的分离 | 第41-42页 |
1.2.5 蛋白脱盐和浓缩 | 第42页 |
1.2.6 ELISA检测 | 第42页 |
1.2.7 蛋白组测序 | 第42-43页 |
1.2.8 微菌核表面蛋白预测 | 第43页 |
1.2.9 微菌核差异基因分析 | 第43页 |
1.2.10 抗原多肽的筛选和人工合成 | 第43-44页 |
1.2.11 抗体的制备 | 第44-45页 |
1.2.12 抗血清效价的测定及抗体的纯化 | 第45页 |
1.2.13 免疫磁珠检测土壤微菌核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2.1 表面蛋白的分离和纯化 | 第45-46页 |
2.2 质谱数据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2.3 表面蛋白结构预测 | 第47页 |
2.4 微菌核表面蛋白分析 | 第47-49页 |
2.5 专化性基因及共有基因的筛选 | 第49页 |
2.6 抗原寡肽的选择与合成 | 第49页 |
2.7 抗体的制备 | 第4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附录1: 试验使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62-63页 |
附件2: 试验使用的培养基及相关溶液配方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