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13-14页 |
1.3.3 总体框架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2.1 小微企业内涵 | 第16-18页 |
2.1.1 小微企业定义 | 第16-17页 |
2.1.2 小微企业特征 | 第17-18页 |
2.2 纳税信用及其评价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2.2.1 纳税信用定义 | 第18-19页 |
2.2.2 纳税信用评价方法研究 | 第19-20页 |
2.2.3 纳税信用评价指标研究 | 第20-21页 |
2.3 纳税信用在融资担保中的相关研究 | 第21-25页 |
2.3.1 融资担保定义 | 第21-22页 |
2.3.2 纳税信用融资担保制度建设研究 | 第22-23页 |
2.3.3 纳税信用融资担保模式研究 | 第23-25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25-26页 |
3 小微企业纳税信用评价体系的设计 | 第26-44页 |
3.1 纳税信用评价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7页 |
3.1.2 税收遵从理论 | 第27页 |
3.1.3 市场资源配置理论 | 第27页 |
3.2 纳税信用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 第27-28页 |
3.2.1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7-28页 |
3.2.2 全面性原则 | 第28页 |
3.2.3 针对性原则 | 第28页 |
3.2.4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 第28页 |
3.2.5 科学性原则 | 第28页 |
3.3 纳税信用评价体系指标选取与评分标准确定 | 第28-38页 |
3.3.1 一级指标选取 | 第28-29页 |
3.3.2 二级及三级指标选取 | 第29-32页 |
3.3.3 评价体系指标表的形成 | 第32-34页 |
3.3.4 各级指标评分标准确定 | 第34-38页 |
3.4 纳税信用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8-42页 |
3.4.1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过程演示 | 第39-41页 |
3.4.2 各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纳税信用评价体系在融资担保中的应用——以浙江省宁海县为例 | 第44-58页 |
4.1 融资担保引入纳税信用评价体系的依据 | 第44-45页 |
4.1.1 融资担保引入纳税信用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 第44-45页 |
4.1.2 融资担保引入纳税信用评价体系的实践依据 | 第45页 |
4.2 纳税信用评价体系在融资担保中的操作方法 | 第45-47页 |
4.2.1 纳税信用评价体系在融资担保中的操作原则 | 第45-46页 |
4.2.2 纳税信用评价体系在融资担保中的操作思路 | 第46-47页 |
4.3 纳税信用评价体系在融资担保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 第47-56页 |
4.3.1 样本企业选取与情况介绍 | 第47-50页 |
4.3.2 样本企业应用纳税信用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 | 第50-54页 |
4.3.3 样本企业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在融资担保中的应用 | 第54页 |
4.3.4 样本企业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在融资担保中的效果分析 | 第54-56页 |
4.4 纳税信用评价体系在融资担保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4.4.1 部分银行参与持续性不强 | 第56-57页 |
4.4.2 政策性融资担保功能缺乏顶层设计 | 第57页 |
4.4.3 地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制构建尚未健全 | 第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8-62页 |
5.1 结论 | 第58-60页 |
5.1.1 纳税信用评价体系在融资担保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 第58-59页 |
5.1.2 纳税信用评价体系在融资担保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2页 |
5.2.1 本文研究不足 | 第60页 |
5.2.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1 | 第66-70页 |
附录2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