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 | 第15-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基于系统论的PPP项目残值风险识别 | 第22-36页 |
2.1 系统论及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2.1.1 基础设施PPP项目概述 | 第22-26页 |
2.1.2 系统论概述 | 第26-27页 |
2.1.3 项目风险识别论 | 第27页 |
2.2 基础设施PPP项目的系统性分析 | 第27-29页 |
2.3 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残值风险 | 第29-32页 |
2.3.1 项目残值的定义 | 第29-30页 |
2.3.2 残值风险研究的内容 | 第30-31页 |
2.3.3 残值风险的关键节点 | 第31-32页 |
2.4 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残值风险的识别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基于结构模型的PPP项目残值风险传递 | 第36-52页 |
3.1 残值风险传递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36-40页 |
3.1.1 残值风险传递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3.1.2 残值风险传递理论中的因果分析法 | 第38-39页 |
3.1.3 结构方程分析 | 第39-40页 |
3.2 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传递流程的因果分析 | 第40-42页 |
3.2.1 风险传递 | 第40-42页 |
3.2.2 风险传递流程 | 第42页 |
3.3 基于结构方程的PPP项目风险传递流程的因果检验 | 第42-51页 |
3.3.1 方程的设定 | 第42-43页 |
3.3.2 方程参数数据的采集 | 第43-45页 |
3.3.3 结构方程估计 | 第45页 |
3.3.4 结构方程评价 | 第45-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基于系统分析学的PPP项目残值风险动态调控和模拟 | 第52-76页 |
4.1 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52-58页 |
4.1.1 反馈控制理论 | 第52-54页 |
4.1.2 系统模型法 | 第54-56页 |
4.1.3 系统分析法 | 第56-58页 |
4.2 残值风险动态调控模型 | 第58-60页 |
4.2.1 残值风险动态调控模型的构想 | 第58-59页 |
4.2.2 残值风险动态调控模型的反馈 | 第59-60页 |
4.3 残值风险动态调控模型函数 | 第60-63页 |
4.3.1 传导函数C(s) | 第60-61页 |
4.3.2 扩散函数K(s) | 第61-62页 |
4.3.3 耦合函数O(s) | 第62-63页 |
4.4 残值风险动态调控模型搭建 | 第63-64页 |
4.4.1 动态调控模型调控器模块 | 第63页 |
4.4.2 动态调控模型中方程 | 第63-64页 |
4.5 实例分析 | 第64-74页 |
4.5.1 实例简介 | 第64-65页 |
4.5.2 基于铁东路核心段项目系统未稳固性的回归系数 | 第65-73页 |
4.5.3 模型初始化 | 第73-74页 |
4.5.4 结论与讨论 | 第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基于最优调控的PPP项目残值风险的优化和模拟 | 第76-86页 |
5.1 优化理论和方法 | 第77-79页 |
5.1.1 最优化调控理论 | 第77-78页 |
5.1.2 敏感性分析理论 | 第78页 |
5.1.3 分层梯阶调控分析 | 第78-79页 |
5.2 残值风险事先优化的敏感性分析 | 第79-83页 |
5.2.1 残值风险事先优化理论 | 第79-80页 |
5.2.2 敏感性分析中设定 | 第80-81页 |
5.2.3 实例模拟 | 第81-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9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6.2 创新点 | 第87-88页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98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