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廌及其诗歌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章 李廌生平、创作及交游 | 第16-43页 |
第一节 李廌生平、创作 | 第16-22页 |
一、李廌生平 | 第16-19页 |
二、李廌创作 | 第19-22页 |
第二节 李廌交游考 | 第22-43页 |
一、与苏轼之交 | 第22-28页 |
二、与“苏门六君子”之交 | 第28-32页 |
三、与其他文人之交 | 第32-40页 |
四、与僧人之交 | 第40页 |
五、与弟子之交 | 第40-41页 |
六、与亲人之交 | 第41-43页 |
第二章 李廌诗学思想 | 第43-61页 |
第一节 苏轼及苏门六君子诗学思想 | 第43-52页 |
一、苏轼诗学思想 | 第43-46页 |
二、苏门六君子诗学思想略述 | 第46-52页 |
第二节 李廌诗学思想 | 第52-61页 |
一、“四说论” | 第52-55页 |
二、师承古人论 | 第55-59页 |
三、学苏而不类苏 | 第59-61页 |
第三章 李廌诗歌题材意蕴 | 第61-83页 |
第一节 “流浪沧浪二十年”—纪行诗 | 第61-64页 |
一、情感复杂的漂泊诗 | 第61-63页 |
二、格调明快的游赏诗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少华连延翠烟水”—景物诗 | 第64-68页 |
一、写景绘物诗 | 第65-66页 |
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景物诗 | 第66-68页 |
第三节 “断垣苔涩树萧萧”—咏史怀古诗 | 第68-72页 |
一、追述隐士之事表达仕途遭遇的矛盾心境 | 第69-71页 |
二、刻画古今之变表露世事变迁的无奈之感 | 第71-72页 |
第四节 “我思佳人在何许”—唱和诗 | 第72-76页 |
一、描绘日常生活 | 第73-74页 |
二、展现身世遭遇 | 第74-75页 |
三、赞颂贤才政绩 | 第75-76页 |
第五节 “草花竹叶插满头”—生活诗 | 第76-79页 |
一、描摹生活场景 | 第76-78页 |
二、反映人生哲理 | 第78-79页 |
第六节 “白驹过隙事堪悲”—挽歌诗 | 第79-83页 |
第四章 诗歌艺术特色 | 第83-107页 |
第一节 诗体特征 | 第83-96页 |
一、诸体兼备,长于古风绝句 | 第83-93页 |
二、唱和酬赠,钟情次韵分韵 | 第93-96页 |
第二节 语言特征 | 第96-102页 |
一、详缓典雅 | 第96-100页 |
二、凝练深刻 | 第100-102页 |
第三节 风格特征 | 第102-107页 |
一、纡余委备 | 第102-103页 |
二、淡朴瘦硬 | 第103-107页 |
附录 :李廌部分行迹汇总表 | 第107-109页 |
结语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后记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