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微藻概述 | 第10-11页 |
1.1.1 微藻及其特性 | 第10页 |
1.1.2 微藻的应用 | 第10-11页 |
1.2 微藻的培养 | 第11-13页 |
1.2.1 微藻培养的环境因素 | 第11-12页 |
1.2.2 光生物反应器 | 第12-13页 |
1.3 细菌与微藻的相互关系 | 第13-15页 |
1.3.1 拮抗作用 | 第13-14页 |
1.3.2 互利作用 | 第14-15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微藻的分离与鉴定 | 第17-29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 第17-18页 |
2.1.1 微藻样品 | 第17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17-18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22页 |
2.2.1 微藻样品的培养 | 第18-19页 |
2.2.2 微藻的分离 | 第19页 |
2.2.3 微藻的纯化 | 第19页 |
2.2.4 微藻藻种的保存 | 第19页 |
2.2.5 生物量的测定 | 第19-20页 |
2.2.6 藻粉的制备 | 第20页 |
2.2.7 尼罗红染色荧光拍照 | 第20页 |
2.2.8 提取油脂与油脂组分的测定 | 第20页 |
2.2.9 气相色谱(GC)测试条件 | 第20页 |
2.2.10 微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0页 |
2.2.11 引物的选择及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20-22页 |
2.2.12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2.3.1 微藻的分离 | 第22-23页 |
2.3.2 尼罗红染色 | 第23-24页 |
2.3.3 生物量 | 第24-25页 |
2.3.4 油脂含量 | 第25页 |
2.3.5 脂肪酸组成 | 第25-26页 |
2.3.6 分子鉴定 | 第26-27页 |
2.4 讨论 | 第27-28页 |
2.5 结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微藻共栖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9-37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 第29-31页 |
3.1.1 藻种 | 第29-30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2.1 共栖菌的分离 | 第31页 |
3.2.2 共栖菌的培养 | 第31页 |
3.2.3 共栖菌的保存 | 第31页 |
3.2.4 共栖菌的分子鉴定 | 第31-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3.3.1 共栖菌的分离 | 第32-34页 |
3.3.2 共栖菌的分子鉴定 | 第34-35页 |
3.4 讨论 | 第35-36页 |
3.5 结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藻菌共生体系的构建及共栖菌对微藻生产特性的效应 | 第37-56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 第37-39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38-39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4.2.1 培养条件 | 第39页 |
4.2.2 共栖菌及微藻的定量 | 第39-40页 |
4.2.3 共栖菌对微藻的影响 | 第40页 |
4.2.4 藻菌共生体系的构建 | 第40页 |
4.2.5 生物量的测定 | 第40页 |
4.2.6 藻粉的制备 | 第40页 |
4.2.7 提取油脂与油脂组分的测定 | 第40页 |
4.2.8 气相色谱(GC)测试条件 | 第40-41页 |
4.2.9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3页 |
4.3.1 八株共栖菌对纤细纤维藻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2 七株共栖菌对斜生栅藻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3 六株共栖菌对埃氏小球藻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4 纤细纤维藻藻菌共生体系的构建及微藻生产特性分析 | 第44-47页 |
4.3.5 斜生栅藻藻菌共生体系的构建及微藻生产特性分析 | 第47-50页 |
4.3.6 埃氏小球藻藻菌共生体系的构建及微藻生产特性分析 | 第50-53页 |
4.4 讨论 | 第53-55页 |
4.5 结论 | 第55-56页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Abstract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2-70页 |
附录一: BG11培养基配方及配置方法 | 第62-63页 |
附录二: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配方及配置方法 | 第63-64页 |
附录三: 分离获得的三藻株18S rDNA测序结果 | 第64-66页 |
附录四: C1、C2和C3藻株共栖菌16S rDNA测序结果 | 第66-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