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内控监督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20页 |
2.1 内部控制 | 第14-15页 |
2.1.1 内部控制的基本概述 | 第14-15页 |
2.1.2 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基本概述 | 第15页 |
2.2 内控监督活动 | 第15-20页 |
2.2.1 监督活动概述 | 第15-18页 |
2.2.2 监督指南的模型框架 | 第18-19页 |
2.2.3 风险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 第19-20页 |
第3章 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内控监督的问题及成因 | 第20-35页 |
3.1 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简介 | 第20-23页 |
3.1.1 业务发展状况 | 第20-21页 |
3.1.2 监督活动的机构设置 | 第21-22页 |
3.1.3 与监督活动相关的制度政策 | 第22-23页 |
3.2 控制环境 | 第23-25页 |
3.2.1 内部监督缺少主管部门 | 第23-24页 |
3.2.2 内部监督文化较弱 | 第24-25页 |
3.3 风险评估 | 第25-28页 |
3.3.1 监督活动与风险导向结合度不高 | 第25-26页 |
3.3.2 尚未完全建立事前监督模式 | 第26-28页 |
3.4 控制活动 | 第28-30页 |
3.4.1 主动监督意识不足 | 第28-29页 |
3.4.2 监督活动形式重于实质 | 第29-30页 |
3.4.3 监管系统发展落后于业务系统 | 第30页 |
3.5 信息与沟通 | 第30-32页 |
3.5.1 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 第31页 |
3.5.2 系统数据标准不一致 | 第31-32页 |
3.6 监督活动 | 第32-35页 |
3.6.1 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与客观性不足 | 第32-33页 |
3.6.2 未全面建立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 | 第33页 |
3.6.3 问题整改不彻底 | 第33-35页 |
第4章 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应用COSO监督模型优化内控监督的方案 | 第35-49页 |
4.1 优化内控监督体系的总体思路 | 第35页 |
4.2 建立内控监督基础 | 第35-38页 |
4.2.1 分行管理层基调 | 第35-36页 |
4.2.2 分行组织架构 | 第36-37页 |
4.2.3 理解内控有效性的基准 | 第37-38页 |
4.3 设计和执行监督程序 | 第38-44页 |
4.3.1 风险排序 | 第38-39页 |
4.3.2 识别关键控制 | 第39-41页 |
4.3.3 识别有说服力的信息 | 第41-42页 |
4.3.4 执行监督程序 | 第42-44页 |
4.4 评估和报告监督结果 | 第44-49页 |
4.4.1 对评估结果的排序 | 第44-46页 |
4.4.2 评估结果的上报 | 第46页 |
4.4.3 问题的整改和追踪 | 第46-47页 |
4.4.4 内控监督评价体系 | 第47-49页 |
第5章 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实施COSO监督模型的保障措施和建议 | 第49-60页 |
5.1 事前监督——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和内控监督环境 | 第49-53页 |
5.1.1 完善组织机构 | 第49-52页 |
5.1.2 建设合规文化 | 第52-53页 |
5.1.3 制定内控监督指引制度 | 第53页 |
5.2 事中监督——建立风险导向型内控监督体系 | 第53-58页 |
5.2.1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 第53-56页 |
5.2.2 加强主动监督力度 | 第56页 |
5.2.3 创新检查形式 | 第56-57页 |
5.2.4 加快建立、升级大数据共享平台和监控系统 | 第57-58页 |
5.3 事后监督——重视内部审计机构与整改的重要性 | 第58-60页 |
5.3.1 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 | 第58-59页 |
5.3.2 优化部门考核标准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启示和展望 | 第60-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0页 |
6.2 启示和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