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熄炉内流场与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4页 |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 2.1 干熄焦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 2.1.1 国外干熄焦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 2.1.2 国内干熄焦技术的发展 | 第15-16页 |
| 2.2 干熄焦工艺 | 第16-22页 |
| 2.2.1 干熄焦的原理 | 第16页 |
| 2.2.2 干熄焦炉的基本结构 | 第16-18页 |
| 2.2.3 干熄焦工艺流程简介 | 第18-20页 |
| 2.2.4 干熄焦工艺的优点 | 第20-22页 |
| 2.3 干熄炉内流动与传热机理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 2.3.1 干熄炉气固相传热物理模型 | 第22页 |
| 2.3.2 苏联早期经验公式与传热热研究 | 第22-24页 |
| 2.4 多孔介质模型 | 第24-32页 |
| 2.4.1 多孔介质的研究方法 | 第26页 |
| 2.4.2 多孔介质的基本参数 | 第26-27页 |
| 2.4.3 多孔介质的流动模型 | 第27-28页 |
| 2.4.4 多孔介质的传热模型 | 第28-29页 |
| 2.4.5 干熄炉中的多孔介质模型 | 第29-3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3章 干熄炉的数值模拟 | 第34-46页 |
| 3.1 数值模拟研究 | 第34-35页 |
| 3.2 Fluent中关于模型的数学描述 | 第35-38页 |
| 3.2.1 流体控制方程 | 第35-37页 |
| 3.2.2 能量传输方程 | 第37-38页 |
| 3.3 干熄炉内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38-44页 |
| 3.3.1 几何模型及计算域 | 第38-40页 |
| 3.3.2 计算区域离散化 | 第40页 |
| 3.3.3 参数与边界条件 | 第40-43页 |
| 3.3.4 自定义函数 | 第43页 |
| 3.3.5 求解过程 | 第43-44页 |
| 3.3.6 后处理 | 第4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4章 干熄炉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6-52页 |
| 4.1 模型验证 | 第46-47页 |
| 4.2 干熄炉内流场的分析 | 第47-49页 |
| 4.3 干熄炉内温度场的分析 | 第49-5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5章 工艺参数对干熄焦生产过程的影响 | 第52-72页 |
| 5.1 入口风温对传热的影响 | 第52-55页 |
| 5.2 循环风量对传热的影响 | 第55-59页 |
| 5.3 焦炭入炉温度对传热的影响 | 第59-61页 |
| 5.4 焦炭颗粒直径对传热的影响 | 第61-64页 |
| 5.5 工艺参数对气体显热吸收率的影响 | 第64-70页 |
| 5.5.1 计算工况 | 第65页 |
| 5.5.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5-70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