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22-2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26-28页 |
1.5.1 技术路线图 | 第26-27页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2章 PPP项目绩效评价理论分析 | 第28-47页 |
2.1 PPP项目概述 | 第28-36页 |
2.1.1 PPP定义 | 第28-31页 |
2.1.2 PPP项目特征 | 第31-32页 |
2.1.3 PPP项目运作流程 | 第32-36页 |
2.2 PPP项目绩效评价概述 | 第36-44页 |
2.2.1 PPP项目绩效评价的概念 | 第36-38页 |
2.2.2 PPP项目绩效评价主体 | 第38-40页 |
2.2.3 PPP项目绩效评价时点 | 第40-41页 |
2.2.4 PPP项目绩效评价对象 | 第41页 |
2.2.5 PPP项目绩效评价管理过程 | 第41-44页 |
2.3 物元可拓方法概述 | 第44-46页 |
2.3.1 可拓学基本理论 | 第44-45页 |
2.3.2 物元可拓法的可行性 | 第45-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47-74页 |
3.1 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47-48页 |
3.2 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48-50页 |
3.3 平衡计分卡 | 第50-52页 |
3.3.1 平衡计分卡概念 | 第50-51页 |
3.3.2 平衡计分卡可行性 | 第51-52页 |
3.4 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 第52-60页 |
3.4.1 平衡计分卡维度确定与指标选取 | 第52-53页 |
3.4.2 财务维度指标分析 | 第53-55页 |
3.4.3 内部流程维度指标分析 | 第55-58页 |
3.4.4 公众满意度维度指标分析 | 第58-59页 |
3.4.5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分析 | 第59-60页 |
3.5 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筛选 | 第60-71页 |
3.5.1 问卷调查 | 第60-63页 |
3.5.2 效度分析与信度分析 | 第63-64页 |
3.5.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指标筛选 | 第64-71页 |
3.6 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第71-7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PPP项目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第74-85页 |
4.1 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 第74-75页 |
4.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权重确定方法 | 第75-77页 |
4.2.1 粗糙集基本理论 | 第75-76页 |
4.2.2 粗糙集理论确定指标权重的基本思路 | 第76-77页 |
4.3 物元可拓评价方法 | 第77-84页 |
4.3.1 物元可拓模型的评价步骤 | 第77-78页 |
4.3.2 物元可拓模型 | 第78-81页 |
4.3.3 改进的物元可拓模型 | 第81-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85-103页 |
5.1 杭州地铁1号线PPP项目概况 | 第85-87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85页 |
5.1.2 运作模式 | 第85-87页 |
5.1.3 运营情况 | 第87页 |
5.2 杭州地铁1号线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87-90页 |
5.3 杭州地铁1号线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 | 第90-96页 |
5.3.1 数据搜集与处理 | 第90-91页 |
5.3.2 基于知识粒度的指标重要度 | 第91-94页 |
5.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94-96页 |
5.4 杭州地铁1号线PPP项目绩效的物元可拓评价 | 第96-101页 |
5.4.1 确定物元经典域和物元节域 | 第96-98页 |
5.4.2 确定评价物元 | 第98-99页 |
5.4.3 评价物元关联度的确定与分析 | 第99-100页 |
5.4.4 改进的物元可拓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3-10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104页 |
6.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附录1 | 第114-116页 |
附录2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