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简单评述 | 第2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5-39页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5-26页 |
2.1.2 现代管家理论 | 第26页 |
2.1.3 产权理论 | 第26-27页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7-32页 |
2.2.1 国有上市公司的界定 | 第27-28页 |
2.2.2 董事会治理路径 | 第28-30页 |
2.2.3 治理效率的衡量 | 第30-31页 |
2.2.4 CEO权力的界定 | 第31-32页 |
2.3 东北国有上市公司现状及董事会特点 | 第32-39页 |
2.3.1 东北国有上市公司的现状 | 第32-35页 |
2.3.2 东北国有上市公司董事会特点 | 第35-39页 |
第3章 董事会治理路径的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第39-45页 |
3.1 董事会组织结构对治理效率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 董事会激励机制对治理效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董事会监督职能对治理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董事会的稳定性对治理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 董事会的行为对治理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第4章 董事会治理路径对治理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5-71页 |
4.1 样本及变量的选取 | 第45-48页 |
4.1.1 样本选取与数据的收集 | 第45页 |
4.1.2 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 第45-48页 |
4.2 模型的建立 | 第48页 |
4.3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第48-54页 |
4.3.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48-51页 |
4.3.2 按行业性质分类的描述性统计 | 第51-53页 |
4.3.3 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4.4 多元回归分析 | 第54-60页 |
4.4.1 董事会治理总路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54-56页 |
4.4.2 董事会治理分路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56-60页 |
4.5 稳健性检验 | 第60-63页 |
4.6 CEO权力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63-66页 |
4.6.1 CEO权力对董事会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影响假设 | 第63-64页 |
4.6.2 调节作用的分析 | 第64-65页 |
4.6.3 调节作用的稳健性检验 | 第65-66页 |
4.7 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和讨论 | 第66-71页 |
4.7.1 对实证结果的分析 | 第66-69页 |
4.7.2 董事会治理的路径选择 | 第69-71页 |
第5章 提高董事会治理效率的建议 | 第71-75页 |
5.1 深化国企改革,消除“内部人”控制 | 第71页 |
5.2 控制董事会规模,优化内部构成 | 第71-72页 |
5.3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独立性 | 第72-73页 |
5.4 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成员积极性 | 第73-74页 |
5.5 改善会议质量,规范董事会运作 | 第74-75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录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