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安全技术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第14-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 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技术路线描述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图第16-18页
    1.4 论文章节安排第18页
    1.5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9-27页
    2.1 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现状第19-20页
        2.1.1 国外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第19页
        2.1.2 国内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第19-20页
    2.2 风险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第20-26页
        2.2.1 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研究第20-23页
        2.2.2 定量评价方法研究第23-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致因分析第27-45页
    3.1 运营风险特征与分类第27-28页
        3.1.1 运营风险特征第27页
        3.1.2 运营风险分类第27-28页
    3.2 调研与数据统计分析第28-35页
        3.2.1 基础资料调研第28-29页
        3.2.2 数据统计分析及规律探索第29-35页
    3.3 运营风险影响因素构成分析第35-41页
        3.3.1 人为因素第35-36页
        3.3.2 设备设施因素第36-40页
        3.3.3 环境因素第40页
        3.3.4 管理因素第40-41页
    3.4 运营风险耦合分析第41-44页
        3.4.1 同质风险耦合第42-44页
        3.4.2 异质风险耦合第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45-63页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及原则第45-46页
        4.1.1 构建目标第45页
        4.1.2 构建原则第45-46页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基本流程第46-47页
        4.2.1 构建思路第46页
        4.2.2 构建基本流程第46-47页
    4.3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第47-48页
    4.4 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第48-62页
        4.4.1 车站级指标体系(微观)第48-54页
        4.4.2 线路级指标体系(中观)第54-58页
        4.4.3 线网级指标体系(宏观)第58-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评价模型建立及应用第63-89页
    5.1 可拓理论第63-65页
        5.1.1 物元理论第63-64页
        5.1.2 可拓集合理论第64页
        5.1.3 可拓逻辑第64-65页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65-68页
        5.2.1 主观赋权法第65-67页
        5.2.2 客观赋权法第67-68页
        5.2.3 组合赋权法第68页
    5.3 可拓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第68-71页
        5.3.1 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的物元第69页
        5.3.2 确定经典域物元和节域物元第69-70页
        5.3.3 确定待评物元第70页
        5.3.4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关联函数第70页
        5.3.5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第70-71页
        5.3.6 计算各待评物元的综合关联度第71页
        5.3.7 等级评定第71页
    5.4 实例分析第71-87页
        5.4.1 指标赋值第71-72页
        5.4.2 权重计算第72-75页
        5.4.3 风险评价模型计算第75-82页
        5.4.4 结果分析第82-87页
    5.5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6.1 研究成果总结第89-90页
    6.2 研究展望第90-91页
致谢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硕士期间科研经历与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轨道平敞通用车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数据融合的南京地铁通勤模式识别及形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