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微波介质陶瓷 | 第10-12页 |
1.3 储能介质材料 | 第12-15页 |
1.3.1 聚合物储能材料 | 第12-13页 |
1.3.2 陶瓷储能材料 | 第13-14页 |
1.3.3 聚合物-陶瓷复合储能材料 | 第14-15页 |
1.4 电介质储能机理 | 第15-17页 |
1.5 影响介质材料储能密度因素 | 第17-19页 |
1.5.1 介电常数 | 第17-18页 |
1.5.2 介电损耗 | 第18-19页 |
1.5.3 击穿电场强度 | 第19页 |
1.6 课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CaTiO_3-LnAlO_3(Ln=La,Nd,Sm)陶瓷的微波介电性能及储能特性 | 第21-34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实验 | 第21-23页 |
2.2.1 原料和试剂 | 第22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2.3 实验过程 | 第22页 |
2.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22-23页 |
2.3 0.7CaTiO_3-0.3LnAlO_3(Ln=La,Nd,Sm)结果与讨论 | 第23-28页 |
2.3.1 陶瓷烧结特性 | 第23-24页 |
2.3.2 物相分析 | 第24页 |
2.3.3 显微结构分析 | 第24-25页 |
2.3.4 介电性能 | 第25-27页 |
2.3.5 击穿电场强度与储能性能 | 第27-28页 |
2.4 (1-x)CaTiO_3-xNdAlO_3(x=0.1~0.5)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2.4.1 收缩率及相对密度变化规律 | 第28页 |
2.4.2 物相分析 | 第28-29页 |
2.4.3 显微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2.4.4 介电性能 | 第30-32页 |
2.4.5 击穿电场强度与储能性能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MAS玻璃对CTNA30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34-44页 |
3.1 前言 | 第34页 |
3.2 实验 | 第34-36页 |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34-35页 |
3.2.2 实验过程及流程示意图 | 第35页 |
3.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3.3.1 烧结特性 | 第36页 |
3.3.2 物相组成分析 | 第36-37页 |
3.3.3 显微结构 | 第37-38页 |
3.3.4 介电性能 | 第38-41页 |
3.3.5 储能性能 | 第41-42页 |
3.4 烧结工艺对储能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1 制备工艺对密度及收缩率的影响 | 第42页 |
3.4.2 储能性能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CTNA/CE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 | 第44-55页 |
4.1 前言 | 第44页 |
4.2 氰酸酯树脂固化原理 | 第44-45页 |
4.3 氰酸酯树脂(CE)的性能 | 第45-46页 |
4.4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4.4.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46页 |
4.4.2 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4.4.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47页 |
4.5 CTLnA30/CE(Ln=La,Nd,Sm)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 | 第47-49页 |
4.5.1 介电性能 | 第47-48页 |
4.5.2 储能性能 | 第48-49页 |
4.6 CTNA/CE(x=0.1~0.5)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 | 第49-54页 |
4.6.1 密度 | 第49-50页 |
4.6.2 显微结构 | 第50-51页 |
4.6.3 介电性能 | 第51-52页 |
4.6.4 储能性能 | 第52-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