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2.1 马尾松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马尾松树脂道解剖结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植物逆境胁迫下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 第14-16页 |
1.2.4 逆境胁迫下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 第16页 |
1.2.5 逆境胁迫下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6-18页 |
1.2.6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9-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干旱胁迫下马尾松幼苗生长生理变化 | 第22-35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2-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设计 | 第23页 |
2.2.2 指标测定方法 | 第23-25页 |
2.2.3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2.3.1 干旱胁迫下土壤含水量及水势的变化 | 第25-26页 |
2.3.2 干旱胁迫对马尾松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3 干旱胁迫对马尾松苗木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4 干旱胁迫对苗木主根与侧根的影响 | 第28页 |
2.3.5 干旱胁迫下针叶渗透调节物质变化 | 第28-30页 |
2.3.6 干旱胁迫对苗木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7 干旱胁迫对马尾松叶片保护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8 干旱胁迫下针叶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马尾松幼苗不同器官挥发性物质代谢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35-47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3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苗木培育 | 第35-36页 |
3.2.2 挥发性物质测定条件 | 第36页 |
3.2.3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3.3.1 针叶挥发物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3.3.2 茎部挥发物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3.3.3 根部挥发物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 | 第38页 |
3.3.4 马尾松各器官主要挥发性物质的聚类及相关性分析 | 第38-40页 |
3.3.5 干旱胁迫下马尾松挥发性物质的定量研究 | 第40-44页 |
3.4 讨论与展望 | 第44-45页 |
3.4.1 干旱对马尾松生长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 第44页 |
3.4.2 马尾松针叶和根部挥发性物质的主要代谢途径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干旱胁迫下马尾松幼苗光合特征变化 | 第47-55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47-4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4.2.1 光合指标和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第48页 |
4.2.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48-49页 |
4.2.3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4.3.1 干旱胁迫对马尾松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2 干旱胁迫对马尾松幼叶绿素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3 干旱胁迫下马尾松光合特性征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干旱胁迫下马尾松幼苗细胞结构变化 | 第55-66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55-56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5.2.2 光学结构观察 | 第56页 |
5.2.3 超微结构观察 | 第56-5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4页 |
5.3.1 干旱胁迫下光学结构变化 | 第58-61页 |
5.3.2 干旱胁迫下马尾松针叶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61-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6章 干旱胁迫下马尾松幼苗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66-86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66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6-70页 |
6.2.1 实验方法 | 第66-69页 |
6.2.2 数据分析 | 第69-70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0-83页 |
6.3.1 蛋白质鉴定结果 | 第70页 |
6.3.2 显著性差异蛋白质 | 第70页 |
6.3.3 火山图 | 第70-71页 |
6.3.4 样本表达模式聚类 | 第71页 |
6.3.5 差异蛋白的功能及生物信息分析 | 第71-78页 |
6.3.6 Pathway代谢通路注释 | 第78-80页 |
6.3.7 差异蛋白的Pathway富集分析 | 第80-81页 |
6.3.8 差异蛋白的COG分析 | 第81-83页 |
6.4 讨论与结论 | 第83-84页 |
6.4.1 光合作用相关蛋白 | 第83页 |
6.4.2 代谢相关蛋白 | 第83-84页 |
6.4.3 抗氧化和其它相关功能蛋白 | 第8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87-8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9-108页 |
图版及附录 | 第108-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115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