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4-28页 |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14-19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4-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5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三)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24-25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5-2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第一章“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提法和实现方式的历史考察 | 第28-54页 |
一、历史沿革 | 第28-46页 |
(一)初步提出 | 第28-31页 |
(二)调整与徘徊 | 第31-39页 |
(三)定型与法制化 | 第39-46页 |
二、基于历史演进的认识 | 第46-54页 |
(一)权利演进的历史理性 | 第46-49页 |
(二)权利确认的政治意蕴 | 第49-54页 |
第二章 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法理分析 | 第54-101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54-62页 |
(一)概念和特点 | 第54-57页 |
(二)与民族文化自治的关系 | 第57-58页 |
(三)与地方自治的异同 | 第58-60页 |
(四)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关系 | 第60-62页 |
二、法律属性 | 第62-69页 |
(一)法律原则与法律权利 | 第62-64页 |
(二)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 | 第64-66页 |
(三)集体权利与个人权利 | 第66-69页 |
三、构成要件 | 第69-87页 |
(一)权利主体 | 第69-75页 |
(二)权利客体 | 第75-84页 |
(三)权利内容 | 第84-87页 |
四、结构解读 | 第87-93页 |
(一)法律序言的结构与功能 | 第87-90页 |
(二)目的价值与实质合法性 | 第90-93页 |
五、权利界限 | 第93-101页 |
(一)国家主权的限制 | 第93-95页 |
(二)区域因素的限制 | 第95-97页 |
(三)公民权利的限制 | 第97-100页 |
(四)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限制 | 第100-101页 |
第三章 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正当性 | 第101-136页 |
一、理论依据 | 第101-113页 |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第101-106页 |
(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理论 | 第106-113页 |
二、历史依据 | 第113-124页 |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 第113-118页 |
(二)“因俗而治”的历史经验 | 第118-123页 |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 第123-124页 |
三、现实依据 | 第124-136页 |
(一)经济文化发展差异 | 第124-129页 |
(二)民族事务善治化的要求 | 第129-132页 |
(三)巩固民族团结与争取人心 | 第132-136页 |
第四章 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实现方式 | 第136-152页 |
一、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权利 | 第136-143页 |
(一)民族区域自治与权利实现的关系 | 第136-137页 |
(二)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权利的机制 | 第137-139页 |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与权利实践的成就 | 第139-143页 |
二、通过培养使用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实现权利 | 第143-146页 |
(一)民族干部在权利实现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43-144页 |
(二)民族干部培养使用在权利实现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 第144-145页 |
(三)民族干部政策的落实 | 第145-146页 |
三、通过基层社会自治实现权利 | 第146-152页 |
(一)基层社会自治与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直接管理 | 第146-148页 |
(二)基层群众自治与民间社团自治 | 第148-150页 |
(三)从习惯规范到村规民约 | 第150-152页 |
第五章 制约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实现的因素 | 第152-188页 |
一、法制保障不健全 | 第152-159页 |
(一)法律法规对权利的界定不够明晰 | 第152-155页 |
(二)自治立法不完备 | 第155-159页 |
二、民族区域自治权行使不充分 | 第159-166页 |
(一)地方财政能力薄弱 | 第159-161页 |
(二)自主意识和能力意识淡薄 | 第161-163页 |
(三)上级国家机关的保障不到位 | 第163-166页 |
三、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有所不足 | 第166-171页 |
(一)民族干部队伍的数量和结构不合理 | 第166-168页 |
(二)民族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 | 第168-169页 |
(三)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机制不尽科学 | 第169-171页 |
四、基层社会自治不成熟 | 第171-178页 |
(一)基层群众自治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 第171-173页 |
(二)传统因素干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民主性 | 第173-176页 |
(三)宗教势力的复魅与民族地区基层社会自治的异化 | 第176-178页 |
五、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制约 | 第178-188页 |
(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不足 | 第178-183页 |
(二)民主政治文化建设滞后 | 第183-186页 |
(三)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面临困境 | 第186-188页 |
第六章 提高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实现质量的对策建议 | 第188-222页 |
一、强化权利实现的法制保障 | 第188-197页 |
(一)完善国家立法和上级机关的配套立法 | 第188-189页 |
(二)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立法 | 第189-197页 |
二、优化民族区域自治权的行使效能 | 第197-204页 |
(一)增强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意识和能力 | 第197-199页 |
(二)理顺民族自治地方的党政关系 | 第199-201页 |
(三)把上级国家机关的保障落到实处 | 第201-202页 |
(四)完善民族法律法规的执行监督机制 | 第202-204页 |
三、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 第204-208页 |
(一)多措并举使民族干部的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 | 第204-205页 |
(二)对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继续给予政策照顾 | 第205-206页 |
(三)让优秀民族干部挑大梁 | 第206-207页 |
(四)提升民族干部的法治思维和自主意识 | 第207-208页 |
四、健全基层社会自治的体制机制和社会基础 | 第208-215页 |
(一)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的体制机制 | 第208-210页 |
(二)引导和支持民族民间组织自治充分开展 | 第210-212页 |
(三)加强基层社会公共文化建设 | 第212-214页 |
(四)引导宗教因素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第214-215页 |
五、改善权利实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 第215-222页 |
(一)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 第215-217页 |
(二)发展助力权利实现的民主政治氛围 | 第217-219页 |
(三)优化权利运行的文化生境 | 第219-222页 |
结语 | 第22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24-238页 |
致谢 | 第238-2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40-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