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 第13-17页 |
1.3.1 手指静脉识别技术工作流程 | 第14页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手指静脉图像获取及预处理 | 第17-25页 |
2.1 手指静脉识别系统硬件设计 | 第17-20页 |
2.1.1 手指静脉成像原理 | 第17页 |
2.1.2 近红外光源的选择及光源分布 | 第17-18页 |
2.1.3 成像传感器的选择 | 第18-19页 |
2.1.4 手指静脉图像采集模块 | 第19-20页 |
2.2 手指静脉图像预处理 | 第20-24页 |
2.2.1 图像ROI截取 | 第20-21页 |
2.2.2 尺寸归一化 | 第21-23页 |
2.2.3 灰度归一化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手指静脉图像拼接技术 | 第25-43页 |
3.1 图像拼接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3.1.1 图像拼接基本流程 | 第25页 |
3.1.2 图像变换模型 | 第25-27页 |
3.1.3 图像配准 | 第27-28页 |
3.1.4 图像融合 | 第28-29页 |
3.2 基于Retinex的可控手指静脉图像拼接算法 | 第29-36页 |
3.2.1 基于Retinex的手指静脉图像增强 | 第30-31页 |
3.2.2 基于SIFT特征点的手指静脉图像配准 | 第31-35页 |
3.2.3 改进的手指静脉图像配准算法 | 第35-36页 |
3.3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36-41页 |
3.3.1 手指静脉图像拼接效果 | 第36-39页 |
3.3.2 手指静脉图像拼接过程实验数据 | 第39页 |
3.3.3 透视变换图像轮廓顶点约束条件有无的比较 | 第39-40页 |
3.3.4 手指静脉图像拼接算法适用性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手指静脉图像纹路提取 | 第43-60页 |
4.1 经典图像分割方法 | 第43-45页 |
4.1.1 总体均值方法 | 第43页 |
4.1.2 固定阈值方法 | 第43页 |
4.1.3 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 | 第43-44页 |
4.1.4 Niblack方法 | 第44-45页 |
4.2 基于方向谷检测的手指静脉纹路提取 | 第45-48页 |
4.2.1 方向谷检测法的主要思想 | 第45页 |
4.2.2 方向谷检测法具体过程 | 第45-48页 |
4.3 基于Hessian矩阵的手指静脉纹路提取 | 第48-51页 |
4.3.1 基于Hessian矩阵的静脉图像分割原理 | 第48-49页 |
4.3.2 基于Hessian矩阵的静脉图像分割方法优化 | 第49-50页 |
4.3.3 手指静脉图像多尺度分析 | 第50-51页 |
4.4 手指静脉图像分割后处理 | 第51-54页 |
4.4.1 手指静脉二值图像滤波与去噪 | 第51-52页 |
4.4.2 手指静脉纹路细化及毛刺去除 | 第52-54页 |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4-59页 |
4.5.1 基于方向谷检测的手指静脉纹路提取效果 | 第55页 |
4.5.2 基于Hessian矩阵的手指静脉纹路提取效果 | 第55-58页 |
4.5.3 上述两种方法结果比较 | 第58-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手指静脉特征匹配及其识别系统设计 | 第60-72页 |
5.1 基于Hausdorff距离的手指静脉特征匹配 | 第60-64页 |
5.1.1 几种Hausdorff距离 | 第60-61页 |
5.1.2 手指静脉细化纹路的特征点提取 | 第61-62页 |
5.1.3 手指静脉特征匹配 | 第62-64页 |
5.2 基于SIFT的手指静脉特征匹配 | 第64-65页 |
5.3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5.3.1 手指静脉特征库的建立 | 第66页 |
5.3.2 基于Hausdorff距离的手指静脉特征匹配结果 | 第66-67页 |
5.3.3 基于SIFT特征点的手指静脉特征匹配结果 | 第67页 |
5.3.4 上述两种方法匹配结果的比较 | 第67-68页 |
5.4 手指静脉识别系统软件设计 | 第68-71页 |
5.4.1 手指静脉识别系统工作模式 | 第68-69页 |
5.4.2 手指静脉识别系统操作界面 | 第69-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总结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