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庙前镇中田村村落形态研究及其保护策略探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5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1.3.1 古村落 | 第16-17页 |
1.3.2 保护 | 第17页 |
1.4 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8-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9页 |
1.6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9-21页 |
第2章 中田村的生活环境与历史变迁 | 第21-29页 |
2.1 自然环境与历史变迁 | 第21-24页 |
2.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 第21-22页 |
2.1.2 气候条件 | 第22-23页 |
2.1.3 山水环境 | 第23页 |
2.1.4 历史沿革 | 第23-24页 |
2.2 中田村的村民生活 | 第24-26页 |
2.2.1 精神信仰 | 第24页 |
2.2.2 互助的生活传统 | 第24-25页 |
2.2.3 习俗 | 第25-26页 |
2.3 文化背景 | 第26-28页 |
2.3.1 儒学与道学 | 第26-27页 |
2.3.2 中庸观念 | 第27-28页 |
2.3.3 耕读文化 | 第28页 |
2.3.4 宗法制度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中田村落形态与构成要素 | 第29-46页 |
3.1 村落构成以“御敌”为核心的聚族而居模式 | 第29-31页 |
3.2 村落选址 | 第31-33页 |
3.2.1 风水观念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崇尚自然和天人合一 | 第32页 |
3.2.3 村落选址的生存要素 | 第32-33页 |
3.3 聚落环境格局 | 第33-34页 |
3.3.1 聚落对自然的适应 | 第33-34页 |
3.4 村落布局与空间形态分析 | 第34-36页 |
3.4.1 村落布局 | 第34-35页 |
3.4.2 空间序列特征 | 第35-36页 |
3.5 村落构成 | 第36-39页 |
3.5.1 街巷 | 第36-37页 |
3.5.2 水系 | 第37-39页 |
3.6 风水要素 | 第39-40页 |
3.7 公共活动中心 | 第40-44页 |
3.7.1 宗祠 | 第40-42页 |
3.7.2 井台 | 第42-43页 |
3.7.3 门前 | 第43-44页 |
3.7.4 广场 | 第4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中田村民居建筑 | 第46-61页 |
4.1 建筑技术特点 | 第46-50页 |
4.1.1 结构特征 | 第46-48页 |
4.1.2 材料特征 | 第48-50页 |
4.2 平面形式 | 第50-52页 |
4.2.1 民居的平面形式 | 第50-51页 |
4.2.2 公建的平面形式 | 第51-52页 |
4.3 空间形态与家庭生活 | 第52-56页 |
4.3.1 天井 | 第52-53页 |
4.3.2 正屋 | 第53-55页 |
4.3.3 门 | 第55-56页 |
4.4 民居的装饰艺术 | 第56-59页 |
4.4.1 木雕艺术 | 第56-57页 |
4.4.2 石雕艺术 | 第57-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中田村落环境保护策略探析 | 第61-70页 |
5.1 中田村古民居的保护现状 | 第61-64页 |
5.1.1 人为的破坏 | 第61-62页 |
5.1.2 自然破坏 | 第62页 |
5.1.3 中田村古民居的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62-64页 |
5.2 中田村古民居落保护的主要内容与原则 | 第64-65页 |
5.2.1 中田村古民居保护的主要内容 | 第64页 |
5.2.2 中田村古民居保护的原则 | 第64-65页 |
5.3 中田村古民居保护的措施 | 第65-70页 |
5.3.1 强化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第65页 |
5.3.2 合理利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旅游业。 | 第65-66页 |
5.3.3 进行长期的规划 | 第66-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