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3页 |
| 绪论 | 第14-31页 |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1.研究缘起 | 第14-15页 |
| 2.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5页 |
| 1.关于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 | 第16-20页 |
| 2.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 | 第20-23页 |
| 3.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研究 | 第23-24页 |
| 4.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24-25页 |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25页 |
| 四、核心概念简述 | 第25-26页 |
| 五、个案简介 | 第26-30页 |
| 1.L县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 2.L县扶贫现状 | 第27-30页 |
| 六、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30-31页 |
| 1.研究方法 | 第30页 |
| 2.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30-31页 |
|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民主体性发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6页 |
| 1.1 农民主体性的发挥 | 第31-32页 |
| 1.1.1 主体性思想方面 | 第31页 |
| 1.1.2 主体作用发挥方面 | 第31-32页 |
| 1.2 主体性发挥不足及引发的扶贫困境 | 第32-36页 |
| 1.2.1 农民主体性思想落后,扶贫积极性低 | 第32-34页 |
| 1.2.2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足,脱贫成效微弱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深层原因 | 第36-48页 |
| 2.1 政府政策层面 | 第36-40页 |
| 2.1.1 政策的稳定性和政府的选择性治理 | 第36-38页 |
| 2.1.2 政策宣传普及不到位 | 第38-39页 |
| 2.1.3 一定程度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 | 第39-40页 |
| 2.2 村庄发展层面 | 第40-44页 |
| 2.2.1 村庄发展条件不足,发展后劲乏力 | 第40-42页 |
| 2.2.2 村庄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足 | 第42-43页 |
| 2.2.3 农村社会保障不足,教育医疗滞后 | 第43-44页 |
| 2.3 农户自身层面 | 第44-47页 |
| 2.3.1 自身发展条件不足 | 第44-45页 |
| 2.3.2 思想保守落后,缺乏积极性 | 第45-46页 |
| 2.3.3 村庄不良风俗影响 | 第46-47页 |
| 2.4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三章 贫困地区农民主体性的提升路径 | 第48-56页 |
| 3.1 发挥农民主体性的基础建设 | 第48-51页 |
| 3.1.1 建设农村经合组织,强化农业技术支持 | 第48-49页 |
| 3.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国外开发民智的经验 | 第49-50页 |
| 3.1.3 完善政策过程,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 | 第50-51页 |
| 3.2 发挥农民主体性的保障建设 | 第51-53页 |
| 3.2.1 加强人才储蓄培养,奠定农民脱贫基础 | 第51页 |
| 3.2.2 加强医疗和低保覆盖,切断农民返贫后顾之忧 | 第51-52页 |
| 3.2.3 大力发展产业,根本上保障农民脱贫致富 | 第52-53页 |
| 3.3 发挥农民主体性的提升建设 | 第53-56页 |
| 3.3.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根植脱贫致富精神 | 第53-55页 |
| 3.3.2 发挥村治精英作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 第55-56页 |
| 总结与思考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