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3页 |
1.1 ICP-MS技术 | 第11-17页 |
1.1.1 ICP-MS起源与发展 | 第11-12页 |
1.1.2 ICP-MS的结构与技术原理 | 第12-13页 |
1.1.3 ICP-MS联用技术 | 第13-16页 |
1.1.4 ICP-MS技术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 元素形态分析 | 第17-19页 |
1.2.1 元素形态分析概念 | 第17页 |
1.2.2 元素形态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3 砷元素形态分析及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样品前处理 | 第19-21页 |
1.3.1 微流控芯片样品前处理技术 | 第20页 |
1.3.2 新型液相微萃取技术 | 第20-21页 |
1.3.3 新型固相萃取技术 | 第21页 |
1.4 选题意义和论文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3页 |
第二章 HPLC-ICP-MS测定北极贝中砷形态 | 第33-49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2.2.1 仪器与装置 | 第33-34页 |
2.2.2 试剂与标准溶液 | 第34页 |
2.2.3 色谱条件 | 第34-35页 |
2.2.4 ICP-MS仪器工作条件 | 第35页 |
2.2.5 砷形态的提取 | 第35-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5页 |
2.3.1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36-40页 |
2.3.2 七种砷形态标准溶液色谱图 | 第40-41页 |
2.3.3 砷形态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41-42页 |
2.3.4 分析性能 | 第42-43页 |
2.3.5 实际样品分析 | 第43-44页 |
2.3.6 未知砷化物的表征 | 第44-45页 |
2.4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第三章 HPLC-ICP-MS测定章鱼中砷形态 | 第49-61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3.2.1 仪器与装置 | 第49-50页 |
3.2.2 试剂与标准溶液 | 第50页 |
3.2.3 色谱条件 | 第50-51页 |
3.2.4 ICP-MS仪器工作条件 | 第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4页 |
3.3.1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第51-53页 |
3.3.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53-54页 |
3.4 砷形态分析 | 第54-55页 |
3.5 方法学评价 | 第55-56页 |
3.6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第56-57页 |
3.7 实际样品分析 | 第57页 |
3.8 砷形态回收率和精密度 | 第57-58页 |
3.9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四章 Fe_3O_4@SiO_2@GO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用于砷形态分析 | 第61-78页 |
4.1 引言 | 第61-6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4.2.1 仪器与装置 | 第62页 |
4.2.2 试剂 | 第62页 |
4.2.3 色谱条件 | 第62-63页 |
4.2.4 ICP-MS仪器工作条件 | 第63页 |
4.3 样品前处理 | 第63-64页 |
4.3.1 总砷的提取 | 第63-64页 |
4.3.2 砷形态的提取 | 第64页 |
4.4 Fe_3O_4@SiO_2@GO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64-65页 |
4.4.1 Fe_3O_4磁性粒子(MNPs)的制备 | 第64页 |
4.4.2 Fe_3O_4@SiO_2的制备 | 第64页 |
4.4.3 Fe_3O_4@SiO_2@GO的制备 | 第64-65页 |
4.5 磁固相萃取 | 第65-66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66-72页 |
4.6.1 磁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66-69页 |
4.6.2 磁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69-72页 |
4.7 分析性能 | 第72页 |
4.8 样品分析 | 第72-74页 |
4.9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交流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