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3 国家赔偿法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 | 第10-11页 |
1.4 司法实务中的典型案例 | 第11-13页 |
1.4.1 天价索赔 | 第11-12页 |
1.4.2 精神抚慰金与关押天数不成正比 | 第12-13页 |
1.4.3 同案不同判 | 第13页 |
1.5 国家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1.6 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6.1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标准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6.2 关于法学量化研究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 第15页 |
1.6.3 关于裁量模型的研究成果评述 | 第15-17页 |
1.7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第17页 |
1.8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不同因素与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分析 | 第18-30页 |
2.1 研究样本 | 第18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18-19页 |
2.2.1 假设一:不同法官在裁判时共同考虑了某些因素 | 第18页 |
2.2.2 假设二: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案例具有普遍性 | 第18-19页 |
2.2.3 假设三:各地经济发展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月平均工资 | 第19页 |
2.3 数据处理过程 | 第19页 |
2.4 国家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的分布情况 | 第19-20页 |
2.5 建立精神损害赔偿模型的指标体系 | 第20-21页 |
2.6 不同因素与精神损害赔偿之间的关系 | 第21-28页 |
2.6.1 赔偿请求人的性别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 | 第21-22页 |
2.6.2 赔偿请求人的年龄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 | 第22-23页 |
2.6.3 赔偿请求人被羁押的天数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 | 第23页 |
2.6.4 赔偿请求人被判处的罪名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 | 第23-24页 |
2.6.5 赔偿请求人被判处的刑罚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 | 第24页 |
2.6.6 赔偿请求人所在市的平均工资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 | 第24页 |
2.6.7 赔偿请求人主张的赔偿金额与实际赔偿的关系 | 第24-25页 |
2.6.8 请求赔偿的案由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 | 第25-26页 |
2.6.9 获赔的人身自由赔偿金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 | 第26页 |
2.6.10 赔偿请求人精神损害后果与损害赔偿的关系 | 第26页 |
2.6.11 赔偿义务机关的过错程度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 | 第26-27页 |
2.6.12 非金钱赔偿方式与金钱赔偿的关系 | 第27页 |
2.6.13 审理机关的级别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 | 第27-28页 |
2.6.14 其他应考虑却未纳入指标体系的因素 | 第28页 |
2.7 小结 | 第28-30页 |
3 建立国家赔偿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裁量模型 | 第30-34页 |
3.1 线性回归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30页 |
3.2 国家赔偿精神损害赔偿裁量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3.3 国家赔偿精神损害赔偿裁量模型的使用方法 | 第31-32页 |
3.4 国家赔偿精神损害赔偿裁量模型的修正与更新 | 第32-33页 |
3.5 国家赔偿精神损害赔偿裁量模型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33-34页 |
4 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景展望和启示 | 第34-37页 |
4.1 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景展望 | 第34页 |
4.1.1 加深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研究 | 第34页 |
4.1.2 研究非金钱赔偿方式对赔偿金额的影响 | 第34页 |
4.2 关于量化分析方面的启示 | 第34-35页 |
4.2.1 量化精神损害后果的严重程度 | 第34-35页 |
4.2.2 探讨裁量模型与个案正义之间的矛盾 | 第35页 |
4.2.3 促进司法裁判精细化的发展 | 第35页 |
4.3 关于审判管理方面的启示 | 第35-37页 |
4.3.1 规范裁判文书的制作 | 第35-36页 |
4.3.2 加强中级人民法院审判质量控制 | 第36页 |
4.3.3 促进审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 第36-37页 |
5 结语 | 第37-38页 |
附表 | 第3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