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区域产业与生态环境协同效应度量方法研究--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为背景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2.1 理论意义第12页
            1.2.2.2 实践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17页
        1.3.1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3.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3 研究方法第15-17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综述第17-29页
    2.1 相关理论第17-21页
        2.1.1 协同理论第17-18页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8页
        2.1.3 循环经济理论第18-20页
        2.1.4 低碳经济第20-21页
    2.2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第21-29页
        2.2.1 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第21-22页
        2.2.2 产业发展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2-24页
            2.2.2.1 产业类型与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2页
            2.2.2.2 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2-24页
        2.2.3 生态环境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第24-27页
            2.2.3.1 环境规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第24-26页
            2.2.3.2 资源环境约束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第26-27页
        2.2.4 总结第27-29页
第三章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协同度模型构建第29-39页
    3.1 外部效应理论第29-30页
    3.2 第一产业的外部性第30-32页
        3.2.1 正外部性行业特点第30-31页
        3.2.2 负外部性行业特点第31-32页
    3.3 第二产业的外部性第32-34页
        3.3.1 负外部性行业特点第32-33页
        3.3.2 正外部性行业特点第33-34页
    3.4 第三产业的外部性第34-36页
        3.4.1 正外部性行业特点第34-35页
        3.4.2 负外部性行业特点第35页
        3.4.3 零外部性行业特点第35-36页
    3.5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协同度度量第36-39页
第四章 基于区域资源利用的协同度模型构建第39-47页
    4.1 京津冀区域特征的优势利用第39-41页
    4.2 京津冀区域特征的限制规避第41-42页
    4.3 基于区域优势资源利用程度的协同度度量第42-47页
        4.3.1 区域优势资源的确定第42-44页
        4.3.2 区域优势资源的利用程度评价第44页
        4.3.3 区域产业和环境协同度的度量模型第44-47页
第五章 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协同度模型构建第47-55页
    5.1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第47-49页
    5.2 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第49-52页
        5.2.1 京津冀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现状第49-50页
        5.2.2 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的应对第50-52页
    5.3 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协同度度量第52-55页
第六章 区域产业发展与环境协同度度量模型第55-63页
    6.1 模型的结构第55-57页
    6.2 模型的原则和功能第57-59页
    6.3 模型的构建及分析第59-60页
    6.4 区域产业与环境协同发展优化路径第60-63页
第七章 结论第63-67页
    7.1 研究结论第63-65页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第73-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参与主体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机制研究
下一篇:京津冀创新要素配置的跨区域创新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