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 1.2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1.3 核心概念与理论 | 第12-14页 |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 2 《东方杂志》“社说”栏目演变及抗战时期议题调整 | 第15-28页 | 
| 2.1 “社说”栏目的发展分期 | 第15-20页 | 
| 2.1.1 徐珂时期的“社说”栏目 | 第15-18页 | 
| 2.1.2 孟森时期的“社说”栏目 | 第18页 | 
| 2.1.3 杜亚泉时期的“社说”栏目 | 第18-20页 | 
| 2.1.4 小结 | 第20页 | 
| 2.2 “社说”栏目在抗战时期的编辑宗旨转向 | 第20-25页 | 
| 2.2.1 《东方杂志》创刊初期的编辑宗旨 | 第20-21页 | 
| 2.2.2 《东方杂志》20世纪20年代前期的编辑宗旨 | 第21-23页 | 
| 2.2.3 《东方杂志》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编辑宗旨 | 第23页 | 
| 2.2.4 《东方杂志》20世纪30年代的编辑宗旨 | 第23-24页 | 
| 2.2.5 《东方杂志》抗战期间的编辑宗旨 | 第24-25页 | 
| 2.2.6 小结 | 第25页 | 
| 2.3 “社说”栏目在抗战时期的舆论角色 | 第25-28页 | 
| 2.3.1 信息传播者 | 第25-26页 | 
| 2.3.2 事实查证者 | 第26页 | 
| 2.3.3 舆论引导者 | 第26-27页 | 
| 2.3.4 小结 | 第27-28页 | 
| 3 抗战时期《东方杂志》“社说”栏目篇章的题材结构 | 第28-56页 | 
| 3.1 “社说”栏目与开篇社论 | 第28-36页 | 
| 3.1.1 李圣五时期“社说”栏目与开篇社论 | 第31-33页 | 
| 3.1.2 郑允恭时期“社说”栏目与开篇社论 | 第33-35页 | 
| 3.1.3 苏继庼时期“社说”栏目与开篇社论 | 第35-36页 | 
| 3.2 “社说”栏目时政议题统计与分析 | 第36-47页 | 
| 3.2.1 与日本有关的时政议题 | 第40-43页 | 
| 3.2.2 与欧美有关的时政议题 | 第43-45页 | 
| 3.2.3 与中国有关的时政议题 | 第45-46页 | 
| 3.2.4 与国际组织有关的时政议题 | 第46-47页 | 
| 3.3 “社说”栏目学术议题统计与分析 | 第47-53页 | 
| 3.3.1 李圣五时期“社说”栏目学术议题 | 第51-52页 | 
| 3.3.2 郑允恭时期“社说”栏目学术议题 | 第52页 | 
| 3.3.3 苏继庼时期“社说”栏目学术议题 | 第52-53页 | 
| 3.4 “社说”栏目经济议题统计与分析 | 第53-56页 | 
| 4 抗战时期《东方杂志》“社说”栏目高频主题词及内容 | 第56-63页 | 
| 4.1 “社说”栏目抗战时期高频主题词统计、分类与文本分析 | 第56-61页 | 
| 4.1.1 高频主题词“战争” | 第56-58页 | 
| 4.1.2 高频主题词“希望” | 第58-60页 | 
| 4.1.3 高频主题词“战后” | 第60-61页 | 
| 4.2 “社说”栏目抗战时期总体言论特点与倾向 | 第61-63页 | 
| 4.2.1 “社说”栏目抗战时期总体言论特点 | 第61-62页 | 
| 4.2.2 “社说”栏目抗战时期总体言论倾向 | 第62-63页 | 
| 5 抗战时期《东方杂志》“社说”栏目传播效果 | 第63-66页 | 
| 5.1 “社说”栏目对大众思想、行为的影响 | 第63-64页 | 
| 5.2 《东方杂志》“社说”栏目的社会评价反馈评析 | 第64-66页 | 
| 结语:《东方杂志》“社说”栏目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