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9-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10页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的立法成因及意蕴 | 第11-16页 |
第一节 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的立法成因 | 第11-14页 |
第二节 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的立法意蕴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的构成要件 | 第16-27页 |
第一节 犯罪客观要素 | 第16-24页 |
一、法益保护 | 第16-18页 |
二、准备行为 | 第18-21页 |
三、恐怖活动 | 第21-23页 |
四、为他人实施恐怖活动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犯罪主观要素 | 第24-27页 |
一、主观目的 | 第24-26页 |
二、主观故意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的特殊形态认定 | 第27-35页 |
第一节 未完成形态 | 第27-30页 |
一、犯罪预备 | 第27-28页 |
二、犯罪未遂 | 第28-29页 |
三、犯罪中止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共犯形态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罪数形态 | 第31-35页 |
一、纵向罪数关系 | 第32-33页 |
二、横向罪数关系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本罪与其他罪名的界限 | 第35-41页 |
第一节 与帮助恐怖活动罪的区别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与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的区别 | 第36-38页 |
第三节 与传授犯罪方法罪的区别 | 第38-39页 |
第四节 与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区别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