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液体冷却机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电池结构及热管理方法 | 第17-20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结构 | 第17-18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方法 | 第18-20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1 单体电池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2 电池热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及数值分析理论 | 第26-34页 |
2.1 锂离子电池的生热机理 | 第26-29页 |
2.1.1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 第26-27页 |
2.1.2 锂离子电池的化学反应原理 | 第27-28页 |
2.1.3 锂离子电池的产热 | 第28-29页 |
2.2 锂离子电池的传热机理 | 第29-30页 |
2.3 锂离子电池组的温度范围 | 第30-31页 |
2.4 锂离子电池温度场的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2.4.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第31-32页 |
2.4.2 CFD方法的模拟过程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及U型冷板冷却仿真 | 第34-56页 |
3.1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的建立 | 第34-38页 |
3.1.1 电池的导热微分方程 | 第34-35页 |
3.1.2 热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35-38页 |
3.1.3 生热速率的确定 | 第38页 |
3.2 锂离子电池散热模型的数值模拟 | 第38-43页 |
3.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2.2 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40-42页 |
3.2.3 模型的求解设置 | 第42-43页 |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3.4 不同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温度分布 | 第45-55页 |
3.4.1 冷板数目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45-47页 |
3.4.2 冷板长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3 流动方向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48-51页 |
3.4.4 质量流量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5 放电倍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52-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锂离子电池双U型冷板冷却仿真 | 第56-70页 |
4.1 冷板换热性能的仿真分析 | 第56-59页 |
4.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58页 |
4.1.2 模型的求解设置 | 第58页 |
4.1.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4.2 冷板的流道结构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 第59-65页 |
4.2.1 双U布置方式的影响 | 第59-61页 |
4.2.2 流道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61-64页 |
4.2.3 变截面流道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 锂离子电池散热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65-68页 |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4.3.2 模型的求解设置 | 第66页 |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6-68页 |
4.4 不同质量流量下电池的温度特性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锂离子电池组的温度场仿真与分析 | 第70-84页 |
5.1 电池组散热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70-72页 |
5.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70页 |
5.1.2 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70-71页 |
5.1.3 模型的求解设置 | 第71页 |
5.1.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71-72页 |
5.2 冷却介质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72-77页 |
5.2.1 纳米流体的热物性参数 | 第72-73页 |
5.2.2 温度场分析 | 第73-77页 |
5.3 入口速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77-79页 |
5.3.1 入口速度的选择 | 第77页 |
5.3.2 温度场分析 | 第77-79页 |
5.4 冷板的放置方式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79-81页 |
5.4.1 冷板的放置方式 | 第79-80页 |
5.4.2 温度场分析 | 第80-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总结 | 第84页 |
6.2 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作者简介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