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8-14页 |
第一部分 轮状病毒抗原的制备 | 第14-22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4-15页 |
1、细胞系和毒株 | 第14页 |
2、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14-15页 |
3、主要仪器 | 第15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5-18页 |
1、A104细胞的复苏 | 第15-16页 |
2、MA104细胞的传代培养 | 第16页 |
3、轮状病毒的增殖培养 | 第16页 |
4、病毒蚀斑法测定病毒滴度 | 第16-17页 |
5、轮状病毒ZTR-68株和SA11株基因组RNA的提取 | 第17页 |
6、轮状病毒基因组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7-18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18-20页 |
1、轮状病毒的增殖培养 | 第18页 |
2、轮状病毒滴度的测定 | 第18-19页 |
3、轮状病毒基因组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9-20页 |
四、讨论 | 第20页 |
五、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部分 轮状病毒动物模型的构建 | 第22-44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1、实验动物和毒株 | 第22页 |
2、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22-23页 |
3、主要仪器 | 第23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1、乳鼠攻毒 | 第23-24页 |
2、样品的收集处理 | 第24页 |
3、乳鼠临床症状的观察 | 第24页 |
4、ELISA检测乳鼠粪便中RV抗原量 | 第24-25页 |
5、Trizol法提取各组织RNA | 第25-26页 |
6、QPCR检测乳鼠各组织RV含量 | 第26-27页 |
7、免疫荧光检测RV抗原在各组织中的分布 | 第27页 |
8、TUNEL法检测各组织细胞凋亡 | 第27-28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28-41页 |
1、乳鼠腹泻观察及腹泻评分 | 第28-32页 |
2、ELISA检测乳鼠粪便上清RV抗原量 | 第32-33页 |
3、Q-PCR检测各组织RV抗原量 | 第33-35页 |
4、免疫荧光检测RV抗原分布 | 第35-36页 |
5、病理切片 | 第36-37页 |
6、TUNEL检测各组织细胞凋亡 | 第37-40页 |
7、电镜观察小肠组织细胞微结构 | 第40-41页 |
四、讨论 | 第41-42页 |
五、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部分 轮状病毒ZTR-68株灭活疫苗体内保护性实验 | 第44-62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1、实验动物和毒株 | 第44页 |
2、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44页 |
3、主要仪器 | 第44-45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1、母鼠免疫 | 第45页 |
2、Balb/c乳鼠抗体水平检测及感染轮状病毒策略 | 第45-46页 |
3、实验样品收集处理 | 第46页 |
4、ELISA检测乳鼠粪便上清中RV抗原量 | 第46-47页 |
5、ELISA检测母鼠与乳鼠血清中抗轮状病毒IgG抗体水平 | 第47-48页 |
6、Trizol法提取各组织RNA | 第48页 |
7、QPCR检测粪便上清及各组织RV | 第48-49页 |
8、免疫荧光检测RV抗原在各组织中的分布 | 第49页 |
9、TUNEL法检测各组织细胞凋亡 | 第49-50页 |
10、透射电镜观察小肠绒毛细胞病理改变 | 第50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50-59页 |
1、乳鼠感染轮状病毒后的临床症状及排毒情况 | 第50-53页 |
2、QPCR检测乳鼠各组织内RV抗原含量 | 第53-55页 |
3、轮状病毒抗原在各脏器中的分布情况 | 第55-56页 |
4、TUNEL法检测乳鼠各组织细胞凋亡情况 | 第56-57页 |
5、攻毒后乳鼠小肠的病理改变 | 第57-59页 |
四、讨论 | 第59-60页 |
五、小结 | 第60-62页 |
总结 | 第62-64页 |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研究生简历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