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10-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8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刑事人身检查概述 | 第20-32页 |
第一节 刑事人身检查的基本内涵 | 第20-27页 |
一、刑事人身检查的概念 | 第20-21页 |
二、刑事人身检查的性质 | 第21-24页 |
三、刑事人身检查的目的与表现形态 | 第24-25页 |
四、刑事人身检查的种类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刑事人身检查的基本原则梳理 | 第27-32页 |
一、基本原则适用 | 第27-28页 |
二、对被追诉者以外的人检查的原则规定 | 第28-30页 |
三、其他原则规定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现实困境 | 第32-42页 |
第一节 追诉犯罪与人权保障的冲突 | 第32-34页 |
一、刑事人身检查与身体权、人身自由权的冲突 | 第32-33页 |
二、刑事人身检查与隐私权的冲突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刑事人身检查的附带行为授权问题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刑事人身检查的实践困境 | 第35-42页 |
一、启动条件模糊,导致实践混乱 | 第35-37页 |
二、执行程序规定不明确,任意性较强 | 第37-38页 |
三、对被追诉者以外的人的人身检查规定不明 | 第38-39页 |
四、非法刑事人身检查的救济不足 | 第39-40页 |
五、样本材料的运用与处理存在问题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域外考察与启示 | 第42-56页 |
第一节 搜查模式的刑事人身检查制度——以美国为代表 | 第42-46页 |
一、启动条件 | 第43-44页 |
二、执行程序 | 第44-45页 |
三、权利保障与救济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独立形态模式的刑事人身检查制度——以德国为代表 | 第46-50页 |
一、启动条件 | 第46-47页 |
二、执行程序 | 第47-48页 |
三、权利保障与救济 | 第48-49页 |
四、DNA样本的相关规定 | 第49-50页 |
第三节 附属模式的刑事人身检查制度——以日本为代表 | 第50-53页 |
一、启动条件 | 第50-51页 |
二、执行程序 | 第51-52页 |
三、权利保障与救济 | 第52-53页 |
第四节 域外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考察启示 | 第53-56页 |
一、追诉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 | 第53-54页 |
二、决定权与执行权适当地分离 | 第54页 |
三、在执行程序中引入分类机制 | 第54-55页 |
四、加强权利保障与救济,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刑事人身检查制度完善思路构想 | 第56-68页 |
第一节 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建设障碍及其破解思路 | 第56-60页 |
一、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建设障碍 | 第56-58页 |
二、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制度建设障碍的破解思路 | 第58-60页 |
第二节 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改善路径分析 | 第60-68页 |
一、引入人身检查分类机制 | 第60-61页 |
二、明确人身检查启动条件 | 第61-63页 |
三、规范人身检查执行程序 | 第63-64页 |
四、强化人身检查权利保障 | 第64-65页 |
五、完善人身检查配套制度 | 第65-6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