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新词新意 存自然古雅--吴恭亨《悔晦堂诗集》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吴恭亨生平 | 第9-11页 |
第二节 吴恭亨南社缘及《悔晦堂诗集》 | 第11-14页 |
一、吴恭亨与南社 | 第11-13页 |
二、《悔晦堂诗集》简介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现状研究 | 第14-16页 |
一、吴恭亨楹联创作研究 | 第14-15页 |
二、吴恭亨与南社的研究 | 第15-16页 |
第四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6-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新词入诗绝流俗 | 第18-30页 |
第一节 创作历程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创作主题 | 第20-30页 |
一、抨击时政 | 第20-21页 |
二、南社结交 | 第21-23页 |
三、鼓吹革命 | 第23-26页 |
四、感时悲事 | 第26-30页 |
第二章 承续传统存古典 | 第30-38页 |
第一节 教育背景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承古方式 | 第31-38页 |
一、格律讲究 | 第31-33页 |
二、典故引用 | 第33-35页 |
三、题材选用 | 第35-38页 |
第三章 《悔晦堂诗集》的艺术风格 | 第38-43页 |
第一节 自然古朴 | 第38-40页 |
第二节 诡异崛特 | 第40-43页 |
余论 | 第43-46页 |
第一节 晚清士人的心路探索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吴恭亨诗作对近现代文学的价值意义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A 全文所引用的古今体诗汇总 | 第52-65页 |
附录B 吴恭亨《悔晦堂诗集》封面封底及目录 | 第65-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