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研究概况 | 第9页 |
2 大肠杆菌及生物膜的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2.1 大肠杆菌的研究简况 | 第9-10页 |
2.2 大肠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 第10页 |
3 中药抗菌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3.1 中药治疗子宫内膜炎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3.2 植物精油抗菌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3.3 香樟精油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试验一 响应面优化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培养条件 | 第14-22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4-1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1.1.1 菌株 | 第14页 |
1.1.2 试验药物 | 第14页 |
1.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14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1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4-17页 |
1.2.1 大肠杆菌的复苏与培养 | 第15页 |
1.2.2 大肠杆菌生物膜的测定 | 第15页 |
1.2.3 单因素试验 | 第15页 |
1.2.4 响应面法中心组合试验安排 | 第15-16页 |
1.2.5 大肠杆菌生物膜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6-17页 |
2 试验结果 | 第17-21页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17-18页 |
2.1.1 培养时间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17页 |
2.1.2 pH值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17页 |
2.1.3 细菌浓度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17-18页 |
2.2 模型方差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第18-19页 |
2.3 响应曲面分析 | 第19-20页 |
2.4 SAS软件处理结果 | 第20页 |
2.5 大肠杆菌生物膜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第20-21页 |
3 讨论 | 第21-22页 |
试验二 奶牛子宫内膜炎大肠杆菌生物膜表型与致病性相关分析 | 第22-33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1.1.1 菌株 | 第22页 |
1.1.2 药物 | 第22页 |
1.1.3 试验动物 | 第22页 |
1.1.4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22页 |
1.1.5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2-26页 |
1.2.1 临床分离菌株生物膜表型的检测 | 第22-23页 |
1.2.2 生物膜不同表型的代表细菌16SrDNA鉴定 | 第23-24页 |
1.2.3 1%琼脂糖凝胶核酸电泳试验 | 第24-25页 |
1.2.4 细菌致病性试验 | 第25-26页 |
2 试验结果 | 第26-31页 |
2.1 细菌生物膜粘附力的测定 | 第26页 |
2.2 不同的生物膜代表菌株鉴定 | 第26-27页 |
2.3 划至血琼脂平板结果 | 第27页 |
2.4 细菌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27-28页 |
2.5 病理切片试验结果 | 第28-30页 |
2.5.1 镜检结果 | 第28-29页 |
2.5.2 光镜观察记录结果 | 第29-30页 |
2.6 不同细菌生物膜粘附力与致死率相关分析结果 | 第30-31页 |
3 讨论 | 第31-33页 |
试验三 香樟精油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研究 | 第33-42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1.1 主要材料 | 第33页 |
1.1.1 菌株 | 第33页 |
1.1.2 药物 | 第33页 |
1.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33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3-36页 |
1.2.1 香樟精油对大肠杆菌及其生物膜的影响 | 第33-34页 |
1.2.2 荧光显微镜验证细菌生物膜的生成情况 | 第34-35页 |
1.2.3 扫描电镜观察香樟精油对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35页 |
1.2.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香樟精油对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35-36页 |
2 试验结果 | 第36-40页 |
2.1 香樟精油抑菌、除菌、抑制生物膜和清除生物膜浓度的确定 | 第36页 |
2.2 荧光显微镜观察两种不同方法染色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 | 第36-37页 |
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低浓度药物作用前后生物膜的形成 | 第37-39页 |
2.4 扫描电镜观察香樟精油对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全文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Abstract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