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3页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1.1.1 概述 | 第17页 |
1.1.2 流行病学调查 | 第17页 |
1.1.3 病因 | 第17-19页 |
1.1.4 发病机制 | 第19-22页 |
1.1.5 治疗概况 | 第22-25页 |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25-33页 |
1.2.1 古籍中相关病名的记载 | 第25-26页 |
1.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6-27页 |
1.2.3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概况 | 第27-29页 |
1.2.4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1.2.5 祖国医学对标本治则理论的认识 | 第32-33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33-58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3-42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2.2.2 诊断标准 | 第33-34页 |
2.2.3 纳入/排除标准 | 第34页 |
2.2.4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第34-35页 |
2.2.5 样本量估算 | 第35页 |
2.2.6 随机与盲法 | 第35页 |
2.2.7 干预措施 | 第35页 |
2.2.8 疗程 | 第35-36页 |
2.2.9 试验流程图 | 第36-37页 |
2.2.10 观察指标 | 第37页 |
2.2.11 访视方式 | 第37-38页 |
2.2.12 退出、脱落和终止试验的规定 | 第38页 |
2.2.13 患者依从性评测 | 第38页 |
2.2.14 研究相关伦理学及知情同意书 | 第38-39页 |
2.2.15 疗效评价指标及标准 | 第39-40页 |
2.2.16 安全性观察与评价 | 第40-41页 |
2.2.17 随访 | 第41页 |
2.2.18 数据管理 | 第41页 |
2.2.19 质量控制 | 第41-42页 |
2.2.20 统计分析 | 第42页 |
2.3 临床试验基线情况 | 第42-49页 |
2.3.1 试验整体情况 | 第42-43页 |
2.3.2 人口社会学特征 | 第43-44页 |
2.3.3 生命体征分析 | 第44-45页 |
2.3.4 过敏史、家族史及其他治疗史 | 第45-46页 |
2.3.5 基线病情数据 | 第46页 |
2.3.6 治疗前实验室检测指标 | 第46-49页 |
2.4 评价指标结果 | 第49-56页 |
2.4.1 荨麻疹一周活动度评分(UAS7评分) | 第49-50页 |
2.4.2 一周风团发作数目评分(WHS) | 第50页 |
2.4.3 一周瘙痒评分(WIS) | 第50-51页 |
2.4.4 两组治疗后UAS7-60达到率及疗效分布情况 | 第51-53页 |
2.4.5 两组复发率比较 | 第53页 |
2.4.6 治疗好转后首次复发间隔时间 | 第53-54页 |
2.4.7 皮肤病生活质量(DLQI评分) | 第54-55页 |
2.4.8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IgE含量 | 第55页 |
2.4.9 两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 | 第55-56页 |
2.4.10 两组治疗前后CRP水平 | 第56页 |
2.5 应急用药仙特明服用情况 | 第56-57页 |
2.6 安全性分析 | 第57页 |
2.6.1 治疗结束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心电图情况 | 第57页 |
2.6.2 不良事件 | 第57页 |
2.7 服药依从性评价 | 第57-58页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58-65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58页 |
3.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58页 |
3.3 实验室观察指标 | 第58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3.4.1 标本采集 | 第58页 |
3.4.2 实验仪器及试剂耗材 | 第58-59页 |
3.5 实验步骤 | 第59-60页 |
3.5.1 单核细胞样本的制备 | 第59页 |
3.5.2 免疫荧光染色 | 第59-60页 |
3.5.3 受试者单核细胞亚型流式分析 | 第60页 |
3.6 检测结果 | 第60页 |
3.7 数据分析 | 第60-64页 |
3.8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5-73页 |
4.1 导师卢传坚教授辨治慢性荨麻疹经验 | 第65-67页 |
4.1.1 对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65-66页 |
4.1.2 从脾肾论治,标本兼顾 | 第66页 |
4.1.3 固本抗敏方的处方来源及组方特点 | 第66-67页 |
4.2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4.2.1 UAS7量表及疗效评价 | 第67-68页 |
4.2.2 复发情况 | 第68页 |
4.2.3 生活质量 | 第68页 |
4.2.4 应急用药仙特明使用情况 | 第68页 |
4.2.5 血清总IgE、CRP、D-二聚体与CSU的关系 | 第68-69页 |
4.2.6 安全性分析 | 第69页 |
4.3 疗效机制初探 | 第69-71页 |
4.4 创新点 | 第71页 |
4.5 不足及展望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附录 | 第82-91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件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