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6-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2 红松概述 | 第18-20页 |
1.3 树木年轮学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 阔叶红松林与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1.4.1 红松生理过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第22-23页 |
1.4.2 红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23-26页 |
1.4.3 阔叶红松林变化动态预测 | 第26-29页 |
2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 第29-41页 |
2.1 采样区域 | 第29页 |
2.2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 第29-35页 |
2.2.1 胜山自然保护区 | 第29-33页 |
2.2.2 凉水自然保护区 | 第33-34页 |
2.2.3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 第34-35页 |
2.2.4 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 | 第35页 |
2.3 树轮样本的采集 | 第35-36页 |
2.3.1 样地设置 | 第35-36页 |
2.3.2 样本采集方法 | 第36页 |
2.4 树轮样本的实验室处理 | 第36-38页 |
2.4.1 样本的预处理 | 第36-37页 |
2.4.2 测定树轮宽度及交叉定年 | 第37页 |
2.4.3 年表的建立 | 第37-38页 |
2.5 气候资料的来源 | 第38-39页 |
2.6 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2.6.1 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 | 第39页 |
2.6.2 年表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39页 |
2.6.3 极值年分析 | 第39页 |
2.6.4 变化动态预测 | 第39-40页 |
2.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3 不同纬度红松径向生长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41-62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42-52页 |
3.3.1 年表特征统计分析 | 第42-44页 |
3.3.2 径向生长与逐月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44-45页 |
3.3.3 径向生长与季节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45页 |
3.3.4 极值年分析 | 第45-52页 |
3.4 讨论 | 第52-61页 |
3.4.1 不同纬度红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 第52-60页 |
3.4.2 极值年分析 | 第60-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不同海拔高度红松径向生长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 第62-72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62-63页 |
4.3 气候数据的选取与分析 | 第63-64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64-69页 |
4.4.1 不同海拔高度红松径向生长情况 | 第64-66页 |
4.4.2 年表特征分析 | 第66页 |
4.4.3 与逐月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66-68页 |
4.4.4 与季节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68-69页 |
4.5 讨论 | 第69-71页 |
4.5.1 不同海拔高度红松径向生长情况 | 第69页 |
4.5.2 不同海拔高度红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 第69-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红松及其变型粗皮红松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 第72-85页 |
5.1 引言 | 第72-73页 |
5.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第73-75页 |
5.2.1 研究区概况 | 第73页 |
5.2.2 研究方法 | 第73-74页 |
5.2.3 气候因子与树木径向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 第74-7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5-80页 |
5.3.1 区域气候变化特点 | 第75页 |
5.3.2 年表的基本统计特征 | 第75页 |
5.3.3 径向生长的变化趋势 | 第75页 |
5.3.4 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 | 第75-80页 |
5.3.5 径向生长极值年分析 | 第80页 |
5.4 讨论 | 第80-83页 |
5.4.1 用于树轮年代学分析的可行性 | 第80-81页 |
5.4.2 红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 第81-82页 |
5.4.3 红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响应的稳定性 | 第82页 |
5.4.4 气候变暖对红松径向生长的影响 | 第82-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6 不同径级红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 第85-101页 |
6.1 引言 | 第85-86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86-87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87-96页 |
6.3.1 不同径级年表特征分析 | 第87页 |
6.3.2 不同径级年表变化趋势分析 | 第87-90页 |
6.3.3 不同径级年表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分析 | 第90-96页 |
6.4 讨论 | 第96-100页 |
6.4.1 径级因素对年表特征的影响 | 第96-97页 |
6.4.2 不同径级红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97-10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7 不同纬度不同海拔红松体积生长量和断面积生长量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 第101-122页 |
7.1 引言 | 第101-102页 |
7.2 研究方法 | 第102-105页 |
7.2.1 样本采集与处理 | 第102页 |
7.2.2 红松体积生长量序列的形成 | 第102-103页 |
7.2.3 断面积生长量(BAI)序列的形成 | 第103页 |
7.2.4 气象资料和数据处理 | 第103-105页 |
7.3 结果分析 | 第105-116页 |
7.3.1 红松体积生长量和断面积生长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105-108页 |
7.3.2 红松体积生长量和断面积生长量与月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108-115页 |
7.3.3 红松体积生长量和断面积生长量与季节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115-116页 |
7.4 讨论 | 第116-120页 |
7.4.1 不同纬度和不同海拔高度红松体积生长量和断面积生长量的特性 | 第116-117页 |
7.4.2 不同纬度和不同海拔高度红松体积生长量和断面积生长量与月气候因子响应的异同 | 第117-119页 |
7.4.3 红松体积生长量和断面积生长量与年轮宽度的关系 | 第119-12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8 气候变化下不同纬度不同海拔红松生长趋势预测 | 第122-167页 |
8.1 引言 | 第122-123页 |
8.2 研究方法 | 第123-124页 |
8.2.1 样品采集与处理及年表建立 | 第123-124页 |
8.2.2 气象资料 | 第124页 |
8.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24页 |
8.3 结果分析 | 第124-157页 |
8.3.1 年均气候因子年际变化情况 | 第124-132页 |
8.3.2 近40年红松年轮宽度变化动态 | 第132-133页 |
8.3.3 近40年红松体积生长量和断面积生长量变化动态 | 第133-135页 |
8.3.4 气候变化下红松生长趋势预测 | 第135-157页 |
8.4 讨论 | 第157-165页 |
8.4.1 不同纬度不同海拔红松生长指标在近40年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及变化趋势 | 第157-161页 |
8.4.2 气候变化情景下红松生长预测 | 第161-164页 |
8.4.3 纬度梯度与海拔梯度的相似性 | 第164页 |
8.4.4 气候变化情景下阔叶红松林的管理建议 | 第164-165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65-167页 |
创新点 | 第167-168页 |
结论 | 第168-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0-191页 |
致谢 | 第191-193页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第193-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