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意象的研究--以当涂县江山村美丽乡村为例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21页
    1.1 基本概念阐述第16-17页
        1.1.1 美丽乡村第16页
        1.1.2 意象第16页
        1.1.3 乡村意象第16-17页
    1.2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意象研究相关理论基础第17-19页
        1.2.1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第17页
        1.2.2 城市意象理论第17-18页
        1.2.3 场所精神理论第18-19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1 我国对乡村意象的研究第19-20页
        1.3.2 国外对乡村意象的研究第20页
        1.3.3 研究思路启示第20-21页
第二章 引言第21-25页
    2.1 研究背景第21-22页
        2.1.1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步入关键期第21页
        2.1.2 乡村建设中意象逐渐消失第21页
        2.1.3 乡村意象的研究对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第21-22页
    2.2 研究意义第22页
        2.2.1 理论建设意义第22页
        2.2.2 实践应用意义第22页
        2.2.3 文化传承意义第22页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24页
        2.3.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2.3.2 研究方法第23-24页
    2.4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三章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意象基础研究第25-42页
    3.1 乡村意象与乡村景观的关系分析第25页
        3.1.1 乡村景观是乡村意象的外在体现第25页
        3.1.2 乡村意象是乡村景观的内在深化第25页
    3.2 乡村意象与城市意象的比较分析第25-26页
        3.2.1 乡村意象与城市意象的共性第25页
        3.2.2 乡村意象与城市意象的个性第25-26页
    3.3 乡村意象的特点第26页
        3.3.1 乡村意象具有可读性特征第26页
        3.3.2 乡村意象具有立体化特征第26页
        3.3.3 乡村意象具有差异性特征第26页
    3.4 乡村意象的层次分析第26-27页
        3.4.1 视觉层次的乡村意象第26页
        3.4.2 感知层次的乡村意象第26-27页
        3.4.3 经验层次的乡村意象第27页
    3.5 美丽乡村建设中强化乡村意象的原则第27-28页
        3.5.1 系统性原则第27页
        3.5.2 地域性原则第27页
        3.5.3 序列性原则第27-28页
        3.5.4 共生性原则第28页
    3.6 乡村意象的相关案例分析第28-41页
        3.6.1 日本合掌村美丽乡村建设第28-32页
        3.6.2 袁家村美丽乡村建设第32-35页
        3.6.3 莫干山庾村美丽乡村建设第35-38页
        3.6.4 田园东方美丽乡村建设第38-41页
    3.7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意象的分层系统第42-49页
    4.1 视觉层次的乡村意象——乡村自然生境意象第42页
        4.1.1 地形地貌第42页
        4.1.2 气候环境第42页
        4.1.3 植被风貌第42页
        4.1.4 水系意象第42页
    4.2 知觉层次的乡村意象——村落生活空间意象第42-47页
        4.2.1 乡村建筑意象第42-45页
        4.2.2 乡村庭院意象第45页
        4.2.3 乡村道路意象第45-46页
        4.2.4 乡村公共空间意象第46页
        4.2.5 村落文化意象第46-47页
    4.3 经验层次的乡村意象——乡村经济产业意象第47-48页
        4.3.1 农耕生产意象第47页
        4.3.2 制造业意象第47页
        4.3.3 旅游业意象第47-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意象提升策略第49-58页
    5.1 视觉层次乡村意象的提升策略第49-51页
        5.1.1 尊重乡村地形意象的原生性第49页
        5.1.2 提升乡村植物意象的观赏性第49-50页
        5.1.3 疏通乡村水系意象的活化性第50-51页
    5.2 知觉层次乡村意象的提升策略第51-54页
        5.2.1 完善建筑风貌的适宜性第51-52页
        5.2.2 提升乡村庭院的宜居性第52页
        5.2.3 改善道路网络的通达性第52-53页
        5.2.4 丰富乡村节点的标志性第53页
        5.2.5 增加公共空间的多样性第53-54页
        5.2.6 优化人文环境的可读性第54页
    5.3 经验层次乡村意象的提升策略第54-56页
        5.3.1 保护农业意象的特质性第54-55页
        5.3.2 维护产业意象的平衡性第55页
        5.3.3 增强旅游意象的竞争性第55-56页
    5.4 对整体乡村意象动态变迁的持续关注第56-57页
        5.4.1 延续乡村历史肌理第56页
        5.4.2 尊重乡村场所精神第56页
        5.4.3 预留乡村发展空间第56-57页
    5.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六章 江山村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意象分析与提升第58-78页
    6.1 规划背景第58页
        6.1.1 政策分析第58页
        6.1.2 区域分析第58页
    6.2 调研分析第58-59页
        6.2.1 调研目标第58-59页
        6.2.2 调研内容第59页
    6.3 江山村乡村意象构成要素现状分析第59-65页
        6.3.1 视觉层次——乡村自然生境意象现状分析第59-61页
        6.3.2 知觉层次——乡村生活空间意象现状分析第61-64页
        6.3.3 经验层次——乡村经济产业意象现状分析第64-65页
    6.4 江山村美丽乡村乡村意象提升路径第65-74页
        6.4.1 规划理念第65-66页
        6.4.2 明晰视觉层次的乡村意象第66页
        6.4.3 改善知觉层次的乡村意象第66-73页
        6.4.4 优化经验层次的乡村意象第73-74页
    6.5 江山村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意象研究总结评价第74-78页
        6.5.1 可取的经验第74-76页
        6.5.2 存在的问题第76页
        6.5.3 面临的需求第76-78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78-80页
    7.1 本文结论第78页
    7.2 讨论第78-80页
        7.2.1 本文不足第78页
        7.2.2 研究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作者简介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织补理论的城镇边缘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舒城县城东入口绿化景观设计为例
下一篇:在地永续理念下海草房传统村落公共开放空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