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凹坑织构对机械密封性能影响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机械密封概述 | 第15-17页 |
1.1.1 摩擦学基础 | 第15页 |
1.1.2 机械密封基础 | 第15-16页 |
1.1.3 机械密封材料 | 第16-17页 |
1.2 机械密封新技术 | 第17-19页 |
1.2.1 干气密封 | 第17-18页 |
1.2.2 上游泵送密封 | 第18页 |
1.2.3 端面微织构机械密封 | 第18-19页 |
1.3 表面织构技术及其应用 | 第19-21页 |
1.3.1 表面织构技术概述 | 第19-20页 |
1.3.2 表面织构技术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表面织构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4.1 表面织构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4.2 表面织构技术在机械密封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5 本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 第24-25页 |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摩擦副试样的研磨与抛光 | 第27-39页 |
2.1 摩擦副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 | 第27-29页 |
2.1.1 摩擦副材料的选择 | 第27-28页 |
2.1.2 摩擦副结构的设计 | 第28-29页 |
2.1.3 摩擦副表面质量的标准 | 第29页 |
2.2 动环试样密封端面的研磨工艺 | 第29-32页 |
2.2.1 动环试样密封端面的粗研 | 第29-31页 |
2.2.2 动环试样密封端面的精研 | 第31-32页 |
2.3 动环试样密封端面的抛光工艺 | 第32-36页 |
2.3.1 平面平晶检测原理 | 第32-34页 |
2.3.2 平面度检测方法 | 第34页 |
2.3.3 动环试样密封端面的抛光 | 第34-36页 |
2.4 静环试样密封端面的研磨抛光工艺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表面织构的加工和摩擦学试验的设计 | 第39-46页 |
3.1 表面织构的加工 | 第39-41页 |
3.2 摩擦学试验的设计 | 第41-45页 |
3.2.1 试验设备 | 第41-43页 |
3.2.2 试验方案和数据处理 | 第43-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圆凹坑部分织构性能的研究 | 第46-58页 |
4.1 部分织构设计 | 第46-47页 |
4.2 部分织构与全织构性能的对比 | 第47-49页 |
4.2.1 织构参数 | 第47-48页 |
4.2.2 试验结果 | 第48-49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49页 |
4.3 深度对圆凹坑部分织构性能的影响 | 第49-54页 |
4.3.1 织构参数 | 第49-50页 |
4.3.2 试验结果 | 第50-53页 |
4.3.3 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4.4 直径对圆凹坑部分织构性能的影响 | 第54-57页 |
4.4.1 织构参数 | 第54页 |
4.4.2 试验结果 | 第54-57页 |
4.4.3 结果分析 | 第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圆凹坑复合织构性能的初步研究 | 第58-66页 |
5.1 复合织构设计 | 第58-60页 |
5.2 不等深圆凹坑复合织构与全织构性能的对比 | 第60-62页 |
5.2.1 织构参数 | 第60页 |
5.2.2 试验结果 | 第60-61页 |
5.2.3 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5.3 不等深圆凹坑复合织构与部分织构性能的对比 | 第62-65页 |
5.3.1 织构参数 | 第62页 |
5.3.2 试验结果 | 第62-65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66-67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67页 |
6.3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情况 | 第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