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荀子(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年)论文

荀子与战国黄老之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2-38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研究现状第13-19页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9-20页
    战国黄老之学形成问题及相关概念辨析第20-38页
第一章 荀子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第38-59页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第38-48页
        一、农业及手工业快速发展第38-40页
        二、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建立第40-41页
        三、兼并战争的加剧和战争规模的扩大第41-43页
        四、士阶层的兴起及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第43-48页
    第二节 荀子生平及《荀子》各篇的真伪第48-51页
        一、荀子的生平经历第48-50页
        二、《荀子》各篇的真伪问题第50-51页
    第三节 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及对儒家不同派别的批判第51-59页
        一、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第51-55页
        二、荀子对儒家不同派别以及其他学派的批判第55-57页
        三、先秦儒家思想存在的不足之处第57-59页
第二章 荀子天人观与黄老之学第59-83页
    第一节 荀子之前的天人观第59-63页
        一、商周时期的天人观第59-60页
        二、孔孟的天人观第60-63页
    第二节 荀子对天的理解第63-70页
        一、自然主义天道观第63-66页
        二、气本原论思想第66-68页
        三、“天地有恒常”与“天行有常”第68-70页
    第三节 荀子对人的理解第70-81页
        一、人道效法天道第70-76页
        二、制天命而用之第76-79页
        三、不求知天第79-81页
    第四节 小结第81-83页
第三章 荀子人性论与黄老之学第83-110页
    第一节 孔孟的人性论思想第83-85页
        一、孔子的人性论思想第83页
        二、孟子的人性论思想第83-85页
    第二节 自然人性论第85-99页
        一、性者,本始材朴也第85-89页
        二、对情欲的肯定第89-91页
        三、宋钘“情欲寡浅”说辨析第91-99页
    第三节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第99-107页
        一、性恶论思想探析第99-102页
        二、化性起伪第102-105页
        三、涂之人可以为禹第105-107页
    第四节 小结第107-110页
第四章 荀子认识论与黄老之学第110-135页
    第一节 “天官意物”与“心有征知”第110-128页
        一、“凡以知人之性”与“可以知物之理”第110-111页
        二、天官与天君第111-114页
        三、心与道的关系第114-118页
        四、从马王堆帛书《五行》看荀子慎独思想第118-128页
    第二节 虚壹而静第128-133页
        一、虚与藏第128-129页
        二、壹与两第129-130页
        三、静与动第130-132页
        四、学至于圣而后止第132-133页
    第三节 小结第133-135页
第五章 荀子礼学与黄老之学第135-174页
    第一节 礼的产生及价值第135-141页
        一、荀子之前礼的发展第135-137页
        二、从自然人性论证礼的起源第137-139页
        三、礼的功能与价值第139-141页
    第二节 礼所具有的新意第141-166页
        一、“明分使群”——对黄老“分”思想的借鉴第141-143页
        二、齐万物以为首——慎到与荀子法思想比较研究第143-154页
        三、荀子术治思想第154-156页
        四、不齐之齐——慎到与庄子齐物思想比较研究第156-166页
    第三节 隆礼重法思想第166-172页
        一、援法入礼第166-168页
        二、礼法并重第168-170页
        三、礼主法辅第170-172页
    第四节 小结第172-174页
第六章 荀子名学与黄老之学第174-195页
    第一节 战国名辨之学的发展第174-178页
        一、孔子的名学思想第174-175页
        二、名家和《墨辨》的逻辑思想第175-178页
    第二节 荀子名学思想的内容第178-184页
        一、制名的目的﹑依据和原则第178-180页
        二、对相关概念的辨析第180-184页
    第三节 荀子名学与黄老的关系及其儒家本色第184-193页
        一、荀子名学思想的政治内涵及意义第184-191页
        二、荀子名学的儒家本色第191-193页
    第四节 小结第193-195页
余论第195-199页
参考文献第199-209页
致谢第209-21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10页

论文共2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陈其钢音乐创作中对戏曲元素的运用--以两部协奏曲和两部管弦乐作品为例
下一篇:跨界融合视域下我国快乐体操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