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页 |
1.2 高强钢板的概况 | 第13-17页 |
1.2.1 高强钢板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2 高强钢板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1.2.3 高强钢板的成形与回弹控制 | 第16-17页 |
1.3 相关技术方法的研究概述 | 第17-19页 |
1.3.1 板料冲压数值仿真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7-18页 |
1.3.2 稳健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冲压有限元与稳健优化设计理论 | 第21-3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板料冲压成形有限元基础理论 | 第21-26页 |
2.2.1 大变形弹塑性本构关系和屈服准则 | 第21-24页 |
2.2.2 单元类型 | 第24-25页 |
2.2.3 有限元方程求解方法 | 第25-26页 |
2.3 板料冲压成形质量缺陷 | 第26-30页 |
2.3.1 破裂 | 第26-27页 |
2.3.2 起皱 | 第27-28页 |
2.3.3 回弹 | 第28-30页 |
2.4 稳健优化设计理论 | 第30-34页 |
2.4.1 稳健设计的概念 | 第30-31页 |
2.4.2 稳健设计的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2.4.3 6sigma质量稳健设计方法 | 第32-33页 |
2.4.4 稳健优化与其他优化对比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基于高斯核函数的响应面的改进 | 第35-47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代理模型方法 | 第35-38页 |
3.2.1 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3.2.2 常用代理模型 | 第37-38页 |
3.2.3 代理模型精度检验方法 | 第38页 |
3.3 基于残差与径向基函数的响应面的改进 | 第38-44页 |
3.3.1 响应面的建立 | 第38-40页 |
3.3.2 响应面的残差原理 | 第40-41页 |
3.3.3 径向基模型原理 | 第41-42页 |
3.3.4 基于高斯核函数的响应面改进 | 第42-44页 |
3.4 改进的响应面在高阶非线性函数拟合中的应用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基于AUTOFORM的高强钢的冲压有限元仿真 | 第47-55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AUTOFORM数值模拟软件 | 第47-48页 |
4.2.1 Autoform简介 | 第47-48页 |
4.2.2 Autoform软件模拟分析流程 | 第48页 |
4.3 汽车前纵梁加强板冲压数值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4.3.1 前纵梁加强板的工艺设计 | 第49-51页 |
4.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1-52页 |
4.3.3 前纵梁加强板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改进响应面模型在前纵梁加强板稳健优化上的应用 | 第55-68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优化因子的选取 | 第55-56页 |
5.3 成形质量约束函数与目标函数 | 第56-57页 |
5.3.1 开裂约束函数 | 第56页 |
5.3.2 起皱约束函数 | 第56-57页 |
5.3.3 变形充分约束函数 | 第57页 |
5.3.4 目标函数 | 第57页 |
5.4 响应面的建立与改进 | 第57-63页 |
5.4.1 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 | 第57-60页 |
5.4.2 响应面的建立与精度检验 | 第60页 |
5.4.3 改进的响应面 | 第60-63页 |
5.5 稳健性优化结果分析与验证 | 第63-67页 |
5.5.1 确定性优化结果与可靠性分析 | 第63-64页 |
5.5.2 6σ稳健性优化 | 第64-65页 |
5.5.3 优化结果分析与对比 | 第65-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
附录B MATLAB计算起皱函数程序主要代码 | 第76-77页 |
附录C MATLAB计算充分变形函数与目标函数程序主要代码 | 第77-78页 |
附录D MATLAB计算残值插值函数程序主要代码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