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1 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概况 | 第13页 |
1.1.2 剩余污泥的主要成分和性质 | 第13-14页 |
1.2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 | 第14-17页 |
1.2.1 卫生填埋 | 第15-16页 |
1.2.2 焚烧处置 | 第16页 |
1.2.3 土地利用 | 第16-17页 |
1.3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7-20页 |
1.3.1 污泥制建材 | 第18页 |
1.3.2 污泥堆肥 | 第18-19页 |
1.3.3 污泥燃料化利用 | 第19页 |
1.3.4 污泥制备活性炭 | 第19-20页 |
1.4 污泥活性炭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4.1 直接炭化 | 第20页 |
1.4.2 物理活化法 | 第20-21页 |
1.4.3 化学活化法 | 第21-23页 |
1.5 污泥活性炭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3-26页 |
1.5.1 污泥活性炭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 第23-24页 |
1.5.2 污泥活性炭对染料的吸附 | 第24-25页 |
1.5.3 污泥活性炭对苯酚和其他酚类污染物质的吸附 | 第25-26页 |
1.6 课题来源、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1.6.1 课题来源 | 第26页 |
1.6.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1.6.3 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35页 |
2.1 实验药品和器材 | 第29-30页 |
2.2 实验原料 | 第30页 |
2.3 污泥的性质测定 | 第30-31页 |
2.3.1 污泥含水率的测定 | 第30页 |
2.3.2 污泥中灰分的测定 | 第30-31页 |
2.3.3 挥发分的测定 | 第31页 |
2.4 污泥和污泥活性炭浸取液中的重金属含量测定 | 第31页 |
2.5 污泥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 第31-32页 |
2.6 污泥活性炭的性质表征 | 第32-33页 |
2.6.1 扫描电镜(SEM)观察 | 第32页 |
2.6.2 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测定 | 第32页 |
2.6.3 热重分析 | 第32页 |
2.6.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2-33页 |
2.6.5 碘值的测定 | 第33页 |
2.7 污泥活性炭吸附苯酚 | 第33-35页 |
2.7.1 模拟苯酚废水的配制及其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页 |
2.7.2 活性炭投加剂量对吸附苯酚的影响 | 第33页 |
2.7.3 溶液pH对污泥活性炭吸附苯酚的影响 | 第33-34页 |
2.7.4 吸附动力学实验和吸附等温实验 | 第34-35页 |
第3章 污泥活性炭的制备 | 第35-40页 |
3.1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 第35-36页 |
3.2 单因素实验 | 第36-38页 |
3.2.1 热解终温对污泥活性炭制备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2 活化剂投加比对污泥活性炭制备的影响 | 第37页 |
3.2.3 终温停留时间对污泥活性炭制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 污泥活性炭的制备 | 第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污泥活性炭的特性表征 | 第40-47页 |
4.1 污泥特性分析 | 第40页 |
4.2 污泥活性炭的形态分析 | 第40-41页 |
4.3 热重分析 | 第41-43页 |
4.4 污泥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第43-44页 |
4.5 污泥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分析 | 第44-45页 |
4.6 污泥和污泥活性炭浸出液的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45-4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污泥活性炭吸附苯酚的研究 | 第47-55页 |
5.1 污泥活性炭投加量对吸附苯酚的影响 | 第47页 |
5.2 溶液pH对污泥活性炭吸附苯酚的影响 | 第47-48页 |
5.3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8-51页 |
5.4 等温吸附研究 | 第51-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目录 | 第66-67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