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5-6页 |
摘要 | 第6-11页 |
Abstract | 第11-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3-45页 |
1.1 国内外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污染特征 | 第23-26页 |
1.1.1 国内地下水污染现状 | 第23-24页 |
1.1.2 国外地下水污染现状 | 第24-25页 |
1.1.3 国内外地下水的污染特征 | 第25-26页 |
1.2 硝基苯、苯胺、苯和甲苯的污染及生物降解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1.2.1 硝基苯、苯胺、苯和甲苯的性质及危害 | 第26-27页 |
1.2.2 硝基苯、苯胺、苯和甲苯对地下水的污染现状 | 第27-28页 |
1.2.3 硝基苯、苯胺的生物降解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1.3 污染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研究现状 | 第31-40页 |
1.3.1 生物反应墙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31-37页 |
1.3.2 供氧方式/系统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37页 |
1.3.3 混合菌在生物降解中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37-40页 |
1.4 水中硝基苯、苯胺测试方法及存在问题 | 第40-42页 |
1.4.1 硝基苯测试方法及存在问题 | 第40页 |
1.4.2 苯胺测试方法及存在问题 | 第40-41页 |
1.4.3 硝基苯、苯胺分析测试方法研究现状 | 第41-42页 |
1.5 本研究的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42-4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42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42-43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43-45页 |
第2章 双苯厂地下水污染特征及场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45-57页 |
2.1 场地概况 | 第45-46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6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9-55页 |
2.3.1 污染场地的地球化学参数 | 第49-50页 |
2.3.2 地下水污染特征 | 第50-54页 |
2.3.3 场地微生物特征研究 | 第54-55页 |
2.4 小结 | 第55-57页 |
第3章 高效液相色谱直接进样快速测定水中的硝基苯和苯胺含量 | 第57-63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3.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57页 |
3.1.2 实验条件与方法 | 第57-58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3.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58-59页 |
3.2.2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59页 |
3.2.3 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关系 | 第59页 |
3.2.4 仪器精密度及检出上限的确定 | 第59-60页 |
3.2.5 方法回收率及检出限确定 | 第60-61页 |
3.2.6 溶液的不同pH值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 第61页 |
3.2.7 实际样品测定 | 第61-62页 |
3.3 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苯系物降解菌群和硝基苯、苯胺降解菌群的选育与鉴定 | 第63-73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63-65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5-72页 |
4.2.1 苯系物降解菌群的筛选驯化与单菌鉴定 | 第65-68页 |
4.2.2 硝基苯、苯胺降解菌群的筛选驯化与单菌鉴定 | 第68-72页 |
4.3 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苯系物降解菌群及硝基苯、苯胺降解菌群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73-89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5.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73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4-86页 |
5.2.1 降解菌群对苯系物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74-76页 |
5.2.2 降解菌对硝基苯、苯胺的降解特性与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76-82页 |
5.2.3 苯胺、硝基苯降解机理探讨 | 第82-86页 |
5.3 小结 | 第86-89页 |
第6章 场地地下水中污染质降解菌群制备与降解特性研究 | 第89-105页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9-90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89页 |
6.1.2 实验方法 | 第89-90页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0-103页 |
6.2.1 混合污染质降解菌群的制备 | 第90页 |
6.2.2 降解菌群的对混合污染质的降解特性与降解动力学 | 第90-103页 |
6.3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7章 室内模拟生物反应墙原位修复污染地下水研究 | 第105-135页 |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5-113页 |
7.1.1 实验材料 | 第105页 |
7.1.2 填料选择及特性实验 | 第105-106页 |
7.1.3 原水中有机物在模拟柱中的迁移实验 | 第106-107页 |
7.1.4 生物反应墙的设计 | 第107-109页 |
7.1.5 封闭循环式纯氧供氧系统设计及实验 | 第109-111页 |
7.1.6 降解菌群的扩大化培养 | 第111-112页 |
7.1.7 降解菌群的固定化 | 第112页 |
7.1.8 生物反应墙的安装及运行 | 第112页 |
7.1.9 堵塞识别 | 第112页 |
7.1.10 BiologECO板接种液制备及数据处理 | 第112-113页 |
7.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3-133页 |
7.2.1 填料的特性实验结果 | 第113-115页 |
7.2.2 原水中有机物在模拟柱中的迁移实验 | 第115-117页 |
7.2.3 对照反应墙中各污染物浓度的变化 | 第117-121页 |
7.2.4 封闭循环式纯氧供氧系统溶解氧扩散实验 | 第121-123页 |
7.2.5 生物反应墙运行效果 | 第123-133页 |
7.3 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35-139页 |
8.1 结论 | 第135-137页 |
8.2 建议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