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一、预备行为犯罪化立法模式的基本理论 | 第17-29页 |
(一)预备行为的内涵 | 第17-23页 |
1.预备行为的概念 | 第17-19页 |
2.预备行为的特征 | 第19页 |
3.预备行为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19-23页 |
(二)预备行为的评价机制 | 第23-26页 |
1.预备行为非犯罪化评价 | 第23-24页 |
2.预备行为犯罪化评价 | 第24-26页 |
(三)预备行为犯罪化立法模式的含义及种类 | 第26-29页 |
1.预备行为犯罪化立法模式的含义 | 第26页 |
2.预备行为犯罪化立法模式的种类 | 第26-29页 |
二、我国预备行为犯罪化立法模式的现状及评析 | 第29-37页 |
(一)我国预备行为犯罪化立法模式的现状 | 第29-32页 |
1.总则概括规定的非实行行为化模式为主 | 第29-30页 |
2.总分则相结合的非实行行为实行化模式为辅,且有逐渐扩张的趋势 | 第30-32页 |
(二)我国预备行为犯罪化立法模式的评析 | 第32-37页 |
1.总则概括规定的非实行行为化模式存在的固有缺陷 | 第32-34页 |
2.总分则相结合的非实行行为实行化模式带来的困扰 | 第34-37页 |
三、国外预备行为犯罪化立法模式及借鉴 | 第37-43页 |
(一)国外预备行为犯罪化立法模式 | 第37-40页 |
1.总则概括规定的非实行行为化模式 | 第37-38页 |
2.分则直接规定的实行行为化模式 | 第38-39页 |
3.总分则相结合的非实行行为化模式 | 第39-40页 |
(二)国外预备行为犯罪化立法模式的借鉴 | 第40-43页 |
1.总则概括规定时注意限定预备行为的范围 | 第40页 |
2.分则具体规定时注意明确预备行为的界限 | 第40-43页 |
四、我国预备行为犯罪化立法模式的完善 | 第43-49页 |
(一)限制总则概括规定的非实行行为化模式范围 | 第43-45页 |
1.明确总则中“犯罪预备”的概念及处罚原则 | 第43-44页 |
2.谨慎把握预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 第44-45页 |
(二)明确总分则相结合的非实行行为实行化模式界限 | 第45-49页 |
1.确定可罚预备行为侵犯的法益类型 | 第45-46页 |
2.明列可罚预备行为的具体行为类型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